
东北夏季高温显著提升,空调需求井喷,芯片产业新机遇显现
近二十年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东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体上升了约1.2℃。2025年6月,哈尔滨连续多日最高气温超过34℃,局部体感甚至突破37℃,迫使部分学校学生不得不“打地铺”在楼道避暑。这种极端高温天气,带动了本地空调市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
来自企业和市场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小米副总裁王晓雁公开表示,自6月24日以来,东北、内蒙古地区空调销售单日峰值已达去年同期的20倍。奥维云网数据显示,黑龙江省6月23日至29日线下空调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八倍,吉林省、辽宁省同期增幅同样显著。京东平台7天内东北空调成交额同比提升逾7倍,首次购买人数同比增长60%以上。空调安装需求也水涨船高,相关平台及门店空调安装、维修订单量创新高,多地订单积压,安装工人跨省支援成为常态。
事实上,空调在东北以往属于“非刚需”。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年末,东北城镇百户空调拥有量依然只有全国平均的不到六分之一。大量用户的首次集中采购,加剧了供应链和服务端压力。京东、美的等头部厂商紧急调集安装工人支援东北,部分订单排队半月以上。一些院校更成为本轮集中采购的代表。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新近就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宣布将采购7000多台宿舍空调。
但空调“买得到”不等于能“装得上”,更不意味着能畅快用电。极端高温叠加海量用电负荷,7月9日,辽宁电网实时负荷高达4130万千瓦,同比激增15%,相当于3000多万台空调同时运行,电网迎峰度夏压力骤增。
尽管挑战重重,相关部门与企业高度重视这次考验,正通过增派人力、协同调配、技术保供等多项举措尽快纾困。
全国市场共振,芯片产业链迎新动力
东北的高温和需求只是一部分缩影。全国范围内,空调零售同样持续火爆。统计显示,2024年国内空调市场出货量首次突破1亿套大关,同比增长近6%;而截至2025年7月,内销出货量已再创新高。空调已然挤进消费电子新风口,核心零部件——以芯片为代表的产业链企业也随之受益。
目前,空调的主要核心芯片类型包括:
MCU(微控制单元):空调的“中枢神经”,负责各项逻辑控制和部件调度,贯穿传统与智能型号。该领域厂商众多,国际品牌有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安森美等;国内代表有华润微、兆易创新、中颖电子等。部分头部家电厂也开始自研MCU,如格力自2018年以来累计已向市场供应超1亿颗“自家芯”。
SoC(系统级芯片):随着智能空调普及,SoC集成控制、通信、智能交互等复杂功能,成为面向高端和物联网空调的关键算力支撑。
IPM(智能功率模块):主要整合IGBT、驱动及保护单元,用于变频空调。该领域国际大厂主导地位明显(以英飞凌为首),但国内厂商如士兰微、比亚迪半导体等正在加速追赶。
电源管理、驱动芯片:关乎整机能效和电气安全,满足空调对多路供电与运行工况的需求。
传感器、物联网通信芯片:如温度、湿度、Wi-Fi、蓝牙、Zigbee模块,让空调可以实现环境感知、远程互联与智能联动。
语音和触控芯片:为用户提供更友好的互动体验,部分高端机型已支持语音指令、触摸操作等功能。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技术趋势演变,高效节能(如下一代IPM和变频控制)、高度集成(多功能单芯片)、智能化(AI语音、健康传感等)成为产业链创新重点。受国产化和自主可控需求驱动,国内芯片企业加快产业布局,提升供应链安全与个性化创新能力。
新风口背后,空调与芯片行业进入融合快车道
此次东北极端高温及由此引发的空调热销,为相关芯片厂商带来了难得的成长和创新窗口。空调智能化、低碳化、可持续属性也更加凸显,芯片企业在感知控制、算力集成、节能降碳等方向“大有可为”。从产业趋势看,未来空调不仅承担传统制冷功能,更有望与健康、智能家居、能源管理等场景深度融合,带动上游基础芯片生态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