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量子计算领域频现突破,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产品创新都令人瞩目。作为产业先行者之一,IBM最近公布了最新的量子计算发展蓝图,计划于2029年交付全球首台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IBM Quantum Starling。同时,IBM还发布了两篇重量级论文,系统阐述了其在容错量子计算架构搭建上的最新进展。
清晰的进阶路线图
自2020年首次发布量子计算路线图以来,IBM始终在稳步推进技术演进,并且每一个里程碑几乎都如期实现。此次更新的路线图将发展周期延展至2033年及以后,并对未来硬件、软件和系统架构进行了详细规划。
IBM表示,目前已具备构建百余逻辑量子比特、可运行上百万量子门程序的基础,有信心在2030年前实现量子计算的实用化应用。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IBM的关键研发计划包括:
2025年:发布新一代量子芯片Quantum Loon,支持高码率qLDPC码实验,并实现长距离耦合。
2026年:推出Kookaburra量子处理器模块,实现模块化存储与信息处理能力。
2027年:通过Cockatoo处理器,实现多模块量子芯片间的纠缠连接,突破大型系统集成瓶颈。
2028年:以Starling系统完成多模块魔法态注入的验证。
2029年:上线支持200逻辑量子位和1亿量子门的大规模系统Starling。
2033年及以后:以Starling为基础开发Blue Jay,目标实现超过2000个逻辑量子位和10亿量子门能力。
工程突破的关键——大规模容错
实现真正可用的量子计算机,核心难题仍然在于容错。与传统计算机不同,量子比特不可克隆、易受多类型干扰,仅靠简单冗余无法实现可靠纠错。因此,每一个“逻辑量子比特”往往需要数千个真实物理量子比特来支持,工程难度和资源消耗极高。
IBM的最新研究围绕降低物理资源需求、提升综合系统效率展开。在硬件层面,团队提出了基于“双变量自行车码”的qLDPC布局,结合长距离互联、模块化设计,实现更高的容错阈值。例如,Gross码将资源消耗降低至144物理量子比特编码12逻辑量子位,而Two-Gross码虽然资源消耗增加,但可进一步加强纠错能力,适用于复杂大规模量子任务。
在软件与算法层面,IBM推动了低开销容错策略、解码算法效率优化,以及分层存储和桥接码等多重手段,显著降低了整体系统的能耗和算力压力,加快了理论研究向工程化的转化。
国内外量子产业化稳步推进
放眼全球,行业商业化步伐也持续加快。5月,本源量子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国产第四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不仅大幅改善了芯片信号处理与精确控制,还内置多套自研操作软件,进一步缩短新产品研发和交付周期。
美国D-Wave公司则正式发布了高性能、低能耗的Advantage2量子计算系统,搭载全新拓扑结构处理器,提升了问题嵌入能力与计算效率,专注于优化、材料模拟、人工智能等实际应用领域。
另一方面,量旋科技等新兴企业也推出了如便携式量子计算机“Gemini mini”及全栈实验平台等创新产品,推动量子技术应用向更多行业场景渗透。
行业展望
虽然业界普遍认为量子计算要实现商业普及还需较长时间,但从各大公司纷纷发布技术路线图和实用性产品的频率来看,这一领域的“奇点”正在加速到来。随着技术、产业链和应用生态的不断深化,量子计算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