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中芯国际一子公司被收购

2025-6-9 9:40:00
  • 国科微收购中芯宁波:半导体产业并购与国产链关键突围

中芯国际一子公司被收购

国科微收购中芯宁波:半导体产业并购与国产链关键突围

近日,国科微发布公告,拟以股份加现金的方式,联合宁波甬芯等11家交易方,合计收购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超过94%的股权。同时,国科微也将定向增发股票募集配套资金,参与主体数量不超过35家。这一重大收购动作,成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并购浪潮中的又一典型案例。

国产半导体加速并购潮头

近年来,国内半导体产业并购明显提速。统计显示,自2024年9月以来,深市披露的产业并购占各类重组的比重逼近八成,其中国内新质生产力行业——尤其是半导体、基础化工、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和计算机等领域——贡献过七成案例。自“并购六条”出台以来,政策红利充分释放,越来越多公司积极通过并购方案整合产业资源、快速补齐关键能力短板。

全产业链协同升级:国科微迈入晶圆制造阵营

国科微长期聚焦芯片设计,在超高清视频、车载电子、AI应用、物联网、固态存储等领域具备深厚的研发和解决方案积累。此次收购中芯宁波,将补足其在晶圆制造环节的短板,进一步推动设计—制造全链条能力的打通。中芯宁波则凭借自研的SASFR®技术,在BAW高端滤波器领域实现国产突破,打破了海外巨头对关键专利的垄断。目前该公司滤波器已应用于国内头部手机终端,并具备覆盖SUB6G全频段的完整工艺平台。

以滤波器为例:高端通信(如5G/6G毫米波、Wi-Fi 6E/7等高速无线场景)对性能有极高要求,BAW滤波器成为唯一可行方案。过去多年,全球BAW市场由博通、Qorvo、高通等美日厂商主导,国内供应极度稀缺。中芯宁波的国产突破,极大缓解了产业“卡脖子”,对国家战略意义重大。

收购后,国科微不但获得了高端BAW工厂和MEMS工艺平台,还可整合客户资源,为通信、大数据、智能终端等领域客户提供更完整的芯片与解决方案。同时,公司自身的Wi-Fi及关联芯片产品线与中芯宁波客户群重叠,有利于协同拓展整体解决方案市场。

中芯控股退出,产能爬坡待兑现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国际旗下全资子公司拟将所持中芯宁波股份一同转让给国科微,本次交易完成后,中芯国际将完全退出该公司股权投资。

但目前中芯宁波仍处于产能上升 temprano,营收虽明显提升,仍未实现盈利。数据显示,2023/2024年公司营收为2.13亿和4.54亿,净利润分别为-8.43亿和-8.13亿。随着后续产线开出、设备折旧消化,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国科微在对赌协议上对投资者权益特别关注。约定三年锁定期,若中芯宁波三年后仍未盈利,则部分投资人最长10年内不得减持,充分保障中小股东利益。

并购成半导体国产化主旋律

近年来,除国科微案例外,国内半导体圈已现多宗重组整合案,如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整合,思瑞浦收购创芯微,芯联集成并购芯联越州等。新近修订的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也进一步提升了监管包容度、简化流程,为本轮并购浪潮注入政策动力。

上游材料领域,仅自“并购六条”颁布以来,已有七家材料公司发起九起相关重组,覆盖硅片、原材料、封装等关键环节。企业并购不仅是政策推动的必然结果,更是产业升级、市场集中,以及智能终端市场扩容等多重因素共振的体现。

全球半导体销售在2024年达到6276亿美元(同比增19%),2025年增幅虽或有所放缓,但仍可望超11%。下游需求回温与国产替代加速,助推整个半导体领域一季度盈利环比反弹,资本开支也保持高增速。

纵观国际,行业从分散走向集中已成趋势,国产半导体龙头需通过内部整合、技术联合和全产业链协同,把握从“芯”出发的国产化窗口。借助并购,不仅能完善自身能力闭环,为市场转型和平台化发展奠定基础,也有助于抵御技术与周期震荡带来的挑战。

结语

未来中国半导体企业的C位之争,除了技术布局外,核心在于系统能力和资源协同。通过并购,打通瓶颈、融合上下游、积累客户资源,将成为下一个时代龙头企业的共同路径。而对大多数正处爬坡期、尚待打破天花板的芯片企业而言,并购不仅是一种发展方式,更是赢得市场耐心和政策窗口的生存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