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成 “高危职业”

2025-5-20 9:22:00
  •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维修:行业困局与安全博弈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成 “高危职业”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维修:行业困局与安全博弈

随着新能源车辆在国内大规模上路,动力电池等“三电”系统的维修话题引发了越来越多讨论。其中,动力电池维修甚至被戏称为“高危职业”,其背后的现实困境值得我们关注。

行业内卷:维修成“高风险”职业

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00万辆,增速惊人。2024年新登记新能源车占汽车新注册量的近一半,市场渗透率连创新高。然而,与市场爆发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维修体系的滞后,尤其是动力电池这一核心部件的维修。

许多主机厂为保护核心技术和品牌形象,对动力电池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和服务授权。例如,五大车企普遍通过零部件加密、维修数据权限限制,以及质保条款设计,将动力系统的维修权限牢牢掌握在官方渠道手中。这种做法直接挤压第三方维修的生存空间,也令许多维修从业者不得不游走于政策灰色地带。有的小修厂主感慨:国产车这里锁、那里锁,一旦“越界”就可能遭遇法律诉讼,甚至陷入被车企追责的风险。

不仅如此,动力电池的拆解和修复管控极严,原厂配件难以采购,技术资料也鲜有开放。这导致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汽修技师,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维修难度和风险急剧走高。近期,知名汽修博主因公开动力电池维修过程视频,而同时被国内多家车企起诉,也揭示了行业生态的微妙与复杂。

更有意思的是,就算是部分官方4S店,其动力电池维修能力也有限。有车主遇到新能源车故障,4S店只负责更换零星配件,重大问题还得拖车数百公里送到指定维修点。维修体系的不健全,令不少车主和修理厂都叫苦不迭。

高门槛背后:安全考量与高昂成本

动力电池包属于高压部件,维修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资质。国家相关法规明确要求,从事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检修,企业和个人都必须获得合法经营及技师资格证书。维修工厂必须具备抗腐蚀、阻燃、防渗透等硬件设施;维修技师必须经过高压电安全培训与考核。这些要求无疑提升了从业门槛,也是为了保障用户和从业者人身安全。

但门槛高的另一面,是维修成本的水涨船高。一些主流车型的动力电池更换费用动辄超过10万元,甚至接近整车售价的一半。如果可以由第三方专业维修点对损坏电芯进行单独更换,费用或可降至原厂一半以上,但由于技术封锁、零配件垄断等原因,目前难以实现。

此外,假如维修没有得到原厂授权,车主后续车辆的质保可能受影响,同时维修人员也要承担潜在的法律风险。一旦在维修过程中使用非原厂配件或伪造资料,还有刑事风险。

如何破局?走向合规与市场共赢

行业“高壁垒”现状已引发各方关注。完善动力电池维修服务体系,既要坚守安全底线,也要兼顾行业发展效率。参考国际经验,未来应鼓励主机厂在核心技术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开放数据和配件渠道,推动第三方维修企业合法合规参与市场,缓解价格、服务等方面的痛点,为车主提供更多选择。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或将形成“车企把控核心、第三方覆盖中端、小微维修满足基础需求”的分层服务格局。对于车主来说,正规渠道成本高、等待时间长,非授权维修又有风险,如何平衡,是摆在所有新能源车主和行业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