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机器人行业投融资与技术发展综述
近年来,全球机器人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资本和科技企业纷纷入局,不断加码投资,加速产业布局。有统计数据显示,仅2025年前五个月,国内机器人行业已发生约30起融资事件,其中不少企业在短时间内完成多轮融资,比如自变量机器人在五个月内实现了三轮资金注入。
人形机器人领域:“资本冷热交替,步入理性周期”
人形机器人赛道虽然融资热度不减,却比去年略显理性。资本市场更注重企业实际的商业模式与盈利能力,不再只看技术噱头或前景设想,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和落地应用成为投资人关注的核心。
亿元级融资屡见不鲜,头部企业异军突起
从金额来看,亿元级融资十分常见。傅利叶、千寻机器人、智元机器人、众擎机器人等企业均在年内获得大额投资:
傅利叶:2025年完成8亿元E轮融资,在具身智能和康复机器人领域持续深耕,掌握了人形机器人多项核心技术。2023年已推出全球首款量产人形机器人GR1,以及开源产品N1。
千寻机器人:Pre-A轮获5.28亿元融资,累计金额逾8亿元,引入包括沙特阿美等国际资本。尤其在新能源检测、石油管线巡检等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智元机器人:3月B轮融资后估值达150亿元,1月第1000台通用机器人量产下线,由腾讯等投资机构看好。
众擎机器人:Pre-A轮获得2亿元,推出多款具创新力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技术能力突出。
早期企业涌现,融资频度大幅提升
2020年后涌现出大批新锐机器人公司,仅去年就有8家企业新成立。今年表现突出的如【自变量机器人】、星海图、零次方机器人、中科第五纪、智平方、松延动力等企业,部分公司一年完成多轮融资。
以自变量机器人为例,自2023年成立至今,已获7轮融资,合计超10亿元,且其“大模型+机器人体”路线及自研模型WALL-A拥有出色物理任务执行能力,实现端到端具身智能,成为行业创新代表。
技术路线:以大模型为底座,深耕本体和关键零部件
细分来看,企业的差异化赛道主要围绕AI大模型、感知融合、运动控制等核心环节展开:
千寻智能自研VLA模型,配合自主设计的高性能关节,在人形机器人Moz1实现软硬件一体化,其关节性能优于特斯拉Optimus;
它石智航、维他动力等新企业,凭借创始团队在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快速完成技术落地与市场布局,以VLA及AI全栈推动产品创新;
中科第五纪聚焦融合自研执行端和具身平台,偏重工业及消费领域的通用机器人。
关键零部件加速迭代,推动行业技术革新
人形机器人一体化关节成本占比高达50%,成为本体创新突破口。钛虎机器人等企业在关节模组创新、灵巧手、运动控制等方面持续突破,如T170A人形机器人重量轻、动力强,且精度和爆发力等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视觉和触觉传感、手眼协同能力也是创新热点。例如纬钛机器人推出的GelSight指尖传感器,具有高分辨率和多维感应,极大提升了机器人多场景作业能力。因时机器人专注于微型驱动器、灵巧手等零部件领域,已服务康复、自动化等众多行业客户。
运动能力创新向“世界纪录”冲击
镜识科技研发的黑豹II足式机器人,奔跑速度超过10.4 m/s,刷新了此前波士顿动力保持的8.8 m/s记录,代表着国产企业在核心运动单元持续追赶世界一流水准。公司计划2026年突破双足10m/s,2030年推出面向个人助理的人形机器人。
结语:
整体来看,中国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快速上升期。大模型驱动下,软硬协同成为新趋势,关键部件国产化、自主可控水平提升明显。大量早期企业正快速成长、资本不断涌向细分领域,行业有望迎来更多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创新生态正在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