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工信部出手!整顿隐藏式门把手、智能驾驶等,这些车企已连夜整改

2025-5-14 9:29:00
  • 新能源汽车功能创新背后的安全监管升级

工信部出手!整顿隐藏式门把手、智能驾驶等,这些车企已连夜整改

新能源汽车功能创新背后的安全监管升级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热,创新的设计与智能化配置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筹码。隐藏式门把手就是其中一项热门“潮流配置”,不仅提升了整车外观的流畅感,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阻,助力续航能力提升。然而,伴随这些“酷炫”功能快速普及,一些潜在的安全风险也逐渐显现,推动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和介入。

隐藏式门把手进入强制安全标准讨论

工信部近期发布公告,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修订建议,尤其聚焦于隐藏式门把手等新设计所带来的法规空白。此前,传统门把手主要靠机械拉杆协作,用户通过物理拉动轻松解锁。而隐藏式门把手则多采用先进的杠杆机制或电机控制来实现隐藏与弹出,有的车型还配有应急机械结构,以备电控失效时使用。

主流隐藏式门把手分三类:

杠杆式:通过按压实现弹出或收回

电控弹出式:依赖电机与感应器配合操作

应急机械式:用于断电或故障时的人工解锁

但这些前沿方案在实际应用中难免暴露短板:如极端低温下冻结、电控失效、强度不够或事故逃生困难等问题,都对车辆安全埋下隐忧。因此,标准建议对应急机械结构、识别标志、防夹保护、强度测试、电控可靠性等方面制定更严格规范。

不少专家呼吁,新能源车在追求设计感的同时,必须为各种极端情况留足机械冗余,确保无论电路是否完好,乘员都能顺利逃生或受救援。

“智能驾驶”宣传全面收紧,行业自检升级

美观创新之外,智能驾驶系统也成为汽车品牌营销重点。尽管当下大部分车辆配置的自动驾驶还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却常因宣传模糊而让用户产生错觉,过度依赖导致安全风险。

为此,2024年4月,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要求车企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与软件升级的管理,明确功能边界、禁止夸大宣传、强化安全责任。政策发布后,包括小米、华为、理想等企业陆续调整官网及宣传物料,将“智能驾驶”等词汇更正为“辅助驾驶”“智能辅助驾驶”,以避免误导消费者。

同时,业内也普遍认识到,成本再敏感,超越驾驶员监测、脱手检测等核心安全功能都必须作为车辆标配。实体操作反馈(如物理按键、声光提醒等)被认为是提升驾驶安全感的重要手段。

中控触控化引发的驾驶安全新争议

一度流行的“全触控操作”风潮,近年来也引发了驾驶分心等安全质疑。不少新能源与传统汽车品牌已决定或正在考虑全面恢复中控部分物理按键。数据显示,过多依赖触控屏会让驾驶分心事故概率提升约30%。

车型如保时捷卡宴、大众、特斯拉最新款等,均在新产品上回归了实体按键的设计。

电子后视镜等新技术同样待完善

类似电子后视镜这样的创新装备,也在实际体验中遭遇争议。不少用户反映,在判断距离、信号延迟或屏幕卡顿时,安全感远不及传统后视镜。由此也提醒行业,无论什么创新,关键安全配置都需经过充分实践验证,并与使用直觉相吻合。

总结:技术创新回归安全本质

随着车辆门把手配置和智能驾驶宣传等领域监管的进一步强化,“以美观功能为主”的一波科技浪潮或将让位于“安全第一”新风向。这不仅会推动行业洗牌,淘汰部分“噱头”产品,也将促进行业内真正的技术突破,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安全底色。

最终,创新可贵,但安全永远是汽车产业根基。伴随新标准落地,汽车设计理念也将回归理性与成熟,行业迈向更健康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