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人形机器人 3D 视觉路线之争

2025-4-21 9:22:00
  • 激光雷达、双目和 3D - ToF 谁更胜一筹?

人形机器人 3D 视觉路线之争

在人形机器人的各项设计方案中,3D 视觉技术已经成为提升环境感知能力与智能决策水平的关键支撑。凭借对周围环境的深度建模、动态目标识别与追踪,以及对物体的精准操作,3D 视觉大幅增强了人形机器人在多样化场景下的安全性与适应性。

与其他传感技术相比,3D 视觉传感器具备高精度、丰富信息量及高度集成等显著特点,有研究指出,机器人80%的环境信息获取依赖视觉系统。市场方面,3D 视觉传感器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约1.4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91.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30%。

3D 视觉主流技术路线

当前,业界在“如何高效获取3D信息”和“高效处理3D数据”两大方向下,逐步形成多路径并行的格局,主要包括:

多目立体视觉

通过多台相机模拟人眼视差原理,计算得出深度图。该方法结构简洁、适合中距离应用,但对计算资源消耗较大,并且在纹理较弱或低光照条件下精度会下降。多目视觉方案目前在不少人形机器人(如优必选Walker X、普渡科技PUDU D9等)中应用广泛。

激光雷达(LiDAR)

利用激光扫描实现高精度三维建模,激光SLAM与视觉SLAM(VSLAM)因传感器类型不同而细分。多线激光雷达在空间还原度与形态识别上有明显优势,但整体硬件成本较高,现多见于工业场景与高端机器人。

结构光

通过向物体表面投射已知光纹理,运用图案畸变恢复三维轮廓,重复性与精度表现突出,适合0.1~2米内的高精度需求,如物体识别与交互。不过,此技术易受环境光干扰,整体体积相对较大,户外应用受限。

飞行时间法(ToF)

以检测光脉冲往返时间来估算距离,具备较强实时性和抗环境干扰能力,帧率可达100Hz以上,被小米、波士顿动力等厂商采用。ToF随测距增长精度略有衰减,多路径反射可能影响结果,其优势在动态场景与实时避障上尤为明显。

单目视觉+深度学习

采用单相机结合深度学习估算场景深度,具备极低硬件成本与轻量化优势,常用于教育类及成本敏感型机器人。其精度严重依赖训练数据和模型能力,在无纹理或大遮挡区域易出现误差。

目前,多数人形机器人通常结合不同3D视觉技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精度、成本与可靠性的平衡。例如,将双目RGB与结构光、ToF与多目视觉、激光雷达与单目视觉等组合应用,以应对复杂场景的多样需求。

国内3D视觉产业链及代表厂商

随着3D视觉技术在消费电子、生物识别、机器人与汽车等领域的持续渗透,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又一爆发性增长点。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53亿元,至2029年有望升至750亿元,占全球份额近三分之一,2035年或突破3000亿元。

国内已建成较为完整的3D视觉产业链。上游包括感光芯片及各类核心元器件,中游3D感知方案开发商则通过算法与应用定制化组合,下游为各类机器人及智能设备开发者。代表性企业如奥比中光、天准科技、华捷艾米等,均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与行业影响力:

奥比中光 拥有涵盖结构光、双目、iToF、dToF、LiDAR全技术路线,产品广泛用于服务机器人、工业测量、3D支付等领域,在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3D视觉传感器市占率超过七成,是国内3D视觉产业的重要代表。

华捷艾米 聚焦结构光与AI算法与自研芯片的深度融合,形成了适用于消费电子、家居、教育等多场景的产品生态。

天准科技 主攻工业视觉装备,致力于将精密光学、AI算法及高端制造相结合,解决半导体、自动化、消费电子等行业痛点。

充实产业生态的还有华睿科技、光鉴科技、深视智能、安思疆科技、驭光科技、灵明光子、禾赛科技、知微传感、速腾聚创等一批创新公司。

结语

总体来看,人形机器人3D视觉方案不断创新,主流技术各有优劣:立体视觉注重成本与适应性,激光雷达和结构光追求高精度,ToF擅长动态感知,单目深度更突出性价比。当前多方案融合已成为提升鲁棒性与综合性能的主流趋势。随着市场的逐步放量,3D视觉将持续突破技术与成本“双高门槛”,助力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