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集团突破50港元大关,市值超万亿人民币
近日,小米集团的股价突破50港元,总市值超过1.1万亿人民币,成为继腾讯、阿里巴巴和比亚迪之后,又一家市值超万亿的中国科技公司。这一成就反映了小米在多元化战略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显著成功。从智能手机起步,到如今覆盖电动汽车、AIoT生态以及互联网服务业务,小米已构建出完整的生态闭环,为其迈向新高度奠定了基础。
从智能手机到全生态布局
截至2025年2月21日收盘,小米市值达到1.3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自2024年7月以来,小米股价实现连续多月上涨,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然而,这一成果的取得并非易事。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北京市2025海淀区经济社会高品质发展大会上曾表示,过去几年小米经历了挑战,但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最终实现了高速增长。2022至2023年间,小米一度面临负增长的困境,但自2024年以来,公司整体增速重新回升至30%以上。其中,电动汽车业务的突破成为重要增长动力。
自2024年上市以来,小米电动汽车在短短9个月内交付13.5万辆,订单已排至6-7个月后,市场反响热烈。从小米2024年Q3财报来看,公司第三季度总收入达到925.1亿元,同比增长30.5%;其中,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为95亿元,毛利率达15.4%,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小米计划建设两期电动车工厂,总年产能预计达到30万辆,第一期产能15万辆,预计2025年中完成第二期建设。这一布局为小米汽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多元化业务助推抗风险能力提升
小米的业务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2024年财报来看,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占比降至56.57%,相比过去80%的占比显著下降。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占比提升至28.67%。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收入达到475亿元,同比增长13.9%;IoT业务收入为261亿元,同比增长26.3%。截至2024年底,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达8.614亿台,同比增长23.2%。
互联网服务方面,小米2024年互联网业务收入创下85亿元的纪录,毛利率高达77.5%。全球月活跃用户达6.86亿,中国大陆月活跃用户达1.68亿,均实现10%以上的同比增长。
在AI领域的投入与突破
小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也颇具亮点。2022至2026年间,小米计划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重点聚焦AI、操作系统(OS)和芯片三大领域。2024年实际研发投入24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300亿元。
在大模型领域,小米推出了覆盖0.3B至30B参数的大语言模型(MiLM),并以轻量化和本地部署为突破口,实现了60亿参数模型在澎湃OS端侧运行,部分场景性能接近云端大模型。通过AI技术与澎湃OS的结合,小米在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实现了深度融合,推动了“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落地。
产业链协同与国产化推进
小米通过投资与合作,积极推动国内产业链的发展。例如,在汽车领域,小米已投资62家相关企业,覆盖激光雷达、电池、车规芯片等领域,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供应链网络。通过优化供应链,小米电动车的BOM成本降低了12%-15%,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此外,小米旗下多家投资公司,如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已在半导体领域投资超过86家企业,涵盖图像传感器、芯片设计、封测设备等关键领域。这些投资不仅提升了小米的供应链自主性,也为其芯片技术突破提供了支持。
在智能家电领域,小米首座智能家电工厂已于2025年初在武汉完成封顶,预计2025年11月投产。一期项目将聚焦空调品类,并规划建设100余间先进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家电设计、研发和生产的闭环。
总结
小米突破万亿市值,是其生态扩张、技术积累、全球化布局与资本市场认可的共同结果。通过多元化战略,小米有效降低了单一业务的风险,并在AIoT和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抢占先机。同时,小米通过投资产业链企业,提升了供应链自主性,助力国产化进程。未来,小米将继续深化“手机×AIoT×汽车”全生态战略,推动企业迈向更高台阶。
以上内容经过重新梳理,确保信息表达更加严谨,同时避免任何可能引发争议的表述,突出客观性和事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