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市值突破万亿港元,生态战略助推新高度
近日,小米集团股价成功突破50港元,总市值超过1.3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成为继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之后,中国又一家市值超万亿的科技企业。这不仅彰显了小米在多元化战略和技术创新上的成功,也标志着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
从智能手机起步,小米逐步构建了涵盖智能手机、电动汽车、AIoT生态及互联网服务的全生态闭环,为其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单一业务到全生态布局
截至2025年2月21日,小米市值达到1.3万亿港元。从2024年7月以来,小米股价连续数月保持正增长,赢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然而,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小米从一家智能手机公司成长为如今的全球科技企业,经历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在2022年和2023年,小米面临了两年的负增长。但从2024年起,公司重新步入快速增长轨道,年增速超过30%。其中,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成为小米近年来的重要增长引擎。
自2024年第一款电动车上市以来,小米在短短9个月内交付了超过13.5万辆,并且订单已排至6至7个月后,充分显示了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据小米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总收入达到925.1亿元,同比增长30.5%,其中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为95亿元,毛利率达到15.4%,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为了进一步扩大产能,小米计划建设两期电动车工厂,总年产能达30万辆,预计第一期15万辆工厂将在2025年中完成二期扩建。
多元化业务助力抗风险能力提升
从主营业务结构来看,智能手机仍是小米的核心收入来源,占比56.57%,但较早期的80%显著下降,表明其业务结构更加均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比28.67%,收入同比增长26.3%,达到261亿元。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创下85亿元新高,毛利率高达77.5%。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已突破8.6亿台,同比增长23.2%。通过AI技术与澎湃OS的深度融合,小米实现了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多产品线的生态协同,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粘性。
AI与芯片研发持续投入
在AI领域,小米近年来加大研发投入。2022-2026年,小米计划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聚焦AI、大模型、操作系统(OS)及芯片等核心技术。2024年,小米研发投入达到240亿元,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增至300亿元。
小米的大语言模型(MiLM)覆盖0.3B至30B参数范围,并采用云边端协同架构。2024年,小米实现了60亿参数模型在澎湃OS端侧运行,部分场景性能已可对标云端大模型。这一轻量化与本地部署能力为小米生态产品在智能手机、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持。
投资产业链,推动国产化发展
小米不仅专注于自身业务,还通过投资布局,推动国内半导体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例如,在汽车领域,小米已投资62家上下游企业,覆盖激光雷达、电池、车规芯片等关键环节,帮助其降低BOM成本12%-15%。
此外,小米旗下的多家投资公司,如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已在半导体领域投资超过86家企业,包括思特威(图像传感器)、纳芯微(车规芯片)、晶晨半导体(IoT芯片)等。这些投资不仅增强了小米供应链的自主性,也推动了国产芯片技术的突破。
智能家电与自研芯片的双轮驱动
在智能家电领域,小米首座智能家电工厂已于2025年初在武汉完成封顶,预计2025年11月投产。一期项目将聚焦空调生产,未来还计划建设全球家电总部及万人研发中心,进一步扩展其在家电领域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小米的澎湃系列芯片已广泛应用于其旗舰手机及IoT设备中。例如,澎湃电源管理芯片显著优化了智能家居设备的充电与功耗表现,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结语
小米市值突破万亿港元,是其多元化战略、技术积累与全球化布局的成果。通过智能手机、AIoT、汽车三大业务的协同发展,小米不仅降低了单一业务的风险,还在未来科技赛道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同时,小米通过产业链投资与合作,推动了国产化进程,助力上下游企业共同成长。
未来,小米将继续以技术创新和生态扩张为驱动,向全球科技前沿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