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以“同行40年 一路长安”为主题的2025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在重庆圆满召开。这次大会规模盛大、意义重大,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深入剖析了当前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正式发布了长安汽车的“2345”战略规划。
从朱华荣的演讲中可以看出,国产汽车品牌正通过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中国已经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包括长安汽车在内的众多国产品牌正在努力成为全球认可的一线汽车品牌。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2030年渗透率超80%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1-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90.3万辆和2794万辆,同比增长2.9%和3.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增幅高达34.6%和35.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已达到40.3%。
朱华荣表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预计将达到47.2%,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80%。未来3-5年,纯电动(EV)、混动(XEV)、燃油车(ICE)的市场比例预计为4:4:2。按照这一趋势,若以3500万辆的年销量计算,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2800万辆,EV和XEV将平分市场,各自销量约为1400万辆。
尽管数据来源可能略有不同,但从行业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潜力依然巨大。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各大车企在新能源技术上展开了激烈竞争。
技术创新:国产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长安汽车在混动领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蓝鲸混动专用HE系列发动机,具备44.28%的量产最高热效率、500bar高压直喷、150mJ高能点火等领先技术。此外,长安还开发了iEM高阶智慧动力控制系统和金钟罩电池技术,为新能源市场注入了更多创新活力。
比亚迪则凭借e平台3.0 evo和第五代DM-i插电混动技术,持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其混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6.06%,EHS电混系统功率密度提升70.28%,能量密度也显著提升。
未来,固态电池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关键变量。广汽、上汽、奇瑞等品牌计划于2026年推出固态电池,但实际效果尚待验证。与此同时,小米、蔚来、理想、小鹏等品牌在新能源领域也展现了各自的技术优势。
智能化:汽车产业的未来方向
朱华荣认为,汽车正从传统交通工具转变为多功能平台产品。未来的汽车将是移动多功能空间、智能计算终端、数据采集载体以及移动储能单元,也就是可进化的智能汽车机器人。新能源只是序章,数智化才是汽车产业的未来。
这一观点与行业共识一致。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也曾表示,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智能化的下半场竞争将重塑国产汽车的格局。
目前,AI大模型已成为智能汽车的重要赋能技术。例如,理想汽车的Mind GPT大模型已实现量产,赋能智能助手“理想同学”具备生成式AI能力。长安汽车也推出了天枢大模型,作为智能汽车机器人的“大脑”,实现了感知、规控、语义等网络的全面整合。
此外,自动驾驶技术也是智能化的重要战场。华为的乾坤ADS 3.0、小鹏的NGP系统、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均在行业内广受关注。长安汽车也在高阶自动驾驶领域深耕多年,其自主研发的长安智驾系统首次将大语言模型与智能驾驶端到端融合。
长安汽车的“2345”战略
为实现2030年总体销量500万辆(其中新能源350万辆,海外销量占比30%)的目标,长安汽车发布了“2345”战略:
“2”两大变革:供应链变革和营销服务变革。
“3”三个核心:新能源、数智化、关键技术。
“4”四个关系:维护与供应伙伴、营销伙伴、服务伙伴及客户伙伴的关系。
“5”五大市场:布局全球五大区域市场。
未来展望:从智能汽车到汽车机器人
朱华荣提出,未来的汽车将进化为智能汽车机器人,与传统智能汽车相比,汽车机器人具备更高的感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甚至可以与人类进行深度互动。长安汽车还计划探索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技术,与亿航智能合作布局低空经济,推动陆海空一体化出行生态的构建。
长安汽车的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世界一流汽车品牌,这不仅是长安汽车的愿景,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迈向全球舞台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