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破千万,正在重塑供应链

2024-11-22 9:41:00
  • 海外车企正在疯狂裁员,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破千万,正在重塑供应链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破千万,正在重塑供应链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千万辆,全球车企却掀起裁员潮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千万辆。而在2018年,这一数字仅为百万辆,2022年则达到500万辆,短短几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全球汽车行业却面临着裁员潮的严峻考验。多家国际车企和供应链企业宣布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削减数万个工作岗位,以应对经济下行和行业转型带来的压力。

车企裁员潮加剧

进入2024年11月,全球汽车行业的裁员潮逐渐显现。日产、Stellantis、奥迪、大众、通用等国际车企相继宣布裁员计划,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庞大。

日产汽车

日产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同时将全球产能削减20%。为应对挑战,首席执行官内田诚表示将主动减薪50%,其他高管也将相应减薪。此外,日产还计划降低对三菱汽车的持股比例,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Stellantis

Stellantis的裁员计划涉及美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仅在美国,其计划在2025年1月前裁减2600人,包括关闭部分工厂和试验场。今年早些时候,Stellantis还在波兰、意大利等地裁员数千人,并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工厂裁减了大量岗位。

奥迪

奥迪宣布将通过削减间接岗位(如研发和管理部门)来缩减劳动力规模,仅在德国地区就计划裁员4500人,目标是减少约15%的间接就业岗位。

通用汽车

通用汽车近期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00人。今年早些时候,通用已在软件部门和美国堪萨斯工厂裁员近3000人,并计划通过裁员和其他措施削减约20亿美元的固定成本。

大众集团

大众集团在今年上半年因利润下滑13亿欧元,宣布将进一步缩减成本,并可能关闭德国的部分工厂。这将是大众集团成立87年来首次关闭德国工厂,若实施,裁员人数或将超过3万人。

不仅是海外车企受到影响,中国本土车企也感受到了市场寒冬的压力。例如,今年5月,理想汽车被曝裁员18%,涉及员工超过5600人。而哪吒汽车近期也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据悉裁员比例可能高达70%。哪吒汽车回应称,正在通过业务精简、组织优化等措施提升效率,以构建更高效的组织架构。

供应链企业同样承压

车企裁员潮的影响逐渐波及到上游供应链企业,尤其是传统燃油车零部件厂商,它们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大潮中面临巨大挑战。部分企业因营收下滑而不得不采取裁员、调整业务布局等措施。

德国零部件企业困境

据德国咨询公司Falkensteg统计,2024年上半年,德国已有约20家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欧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保护,这一数字同比增长了60%。例如,德国零部件巨头采埃孚计划到2028年底前削减1.1万名德国员工,以降低成本并为电动化转型腾出资源。

采埃孚的调整计划

采埃孚首席执行官表示,公司将在2025年底前削减60亿欧元成本,主要通过裁员和整合基地来实现。这一计划将重点影响生产和研发部门,其德国萨尔布吕肯工厂的9000名员工首当其冲。

大陆集团的优化方案

大陆集团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撤约7150个岗位,其中包括1750个研发岗位和5400个行政管理岗位,以提高汽车业务的竞争力和研发效率。

其他零部件企业

舍弗勒集团宣布将裁员4700人,并关闭两家生产基地。法国米其林计划到2026年关闭其在法国的两家工厂。佛瑞亚则计划未来五年内在欧洲裁员1万人,占其总员工数的13%。博世和英飞凌也在今年宣布了裁员计划,涉及数千人,并计划将部分岗位迁往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

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

全球汽车行业的裁员潮反映了车企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重挑战。一方面,电动化转型需要巨额投资,而高昂的劳动力和能源成本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财务压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国际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威胁。

此外,全球经济下行和市场需求减弱也对汽车行业造成了冲击。据GlobalData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轻型汽车销量预期下调至8800万辆,比此前预测减少了50万辆。其中,欧洲市场的新车销量同比下降了17%,纯电动汽车的销量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尽管当前汽车行业正经历裁员潮,但这也代表着行业在转型中的阵痛。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传统燃油车零部件企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新兴技术和电动化领域则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

未来,全球汽车行业需要在电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中寻找平衡,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来应对市场变化。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如何在国际市场中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同时稳固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