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首次突破了千万辆大关。相比之下,2018年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仅刚过百万辆,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00万辆。今年的突破,显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
然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背后,许多车企却面临着经济寒冬的挑战。近期,Stellantis、日产、奥迪、通用、米其林、采埃孚等车企及其供应链企业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削减近6万个工作岗位。
车企裁员潮
随着11月的到来,许多车企感受到了经济的寒意。市场消息称,日产决定在全球裁员9000人,Stellantis计划在美国和西班牙裁员2600人,奥迪将在德国削减4500个职位。这些只是近期汽车行业裁员的一部分。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迫使许多车企及零部件制造商进行战略调整,裁员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直接手段。
日产计划将全球产能削减20%,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其首席执行官宣布自愿减薪50%,其他高管也将相应减薪。此外,日产还计划减少对三菱汽车的持股比例。
Stellantis则在多个国家进行裁员,包括美国和西班牙,并计划在2025年1月前完成2600人的裁员任务。
大众集团因营业利润下降,计划进一步降低成本,可能关闭其在德国的工厂,这是其87年来的首次。
奥迪宣布将削减生产以外的岗位,计划缩减约15%的间接就业岗位,仅在德国就可能影响4500个职位。
通用汽车近期宣布全球裁员1000人,以简化运营,并计划削减20亿美元的固定成本。
中国本土车企也面临挑战。例如,理想汽车传出将裁员18%,而哪吒汽车则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业务调整。
从全球销量来看,据GlobalData数据显示,9月份全球主要市场的销量普遍下滑,导致2024年全球轻型汽车销量预期下调50万辆。欧洲市场新车销量同比下降17%,纯电动汽车销量也不景气。
被波及的供应链
随着车企降低产能,供应链企业也受到影响,许多汽车零部件厂商出现营收下滑。
传统燃油车零部件厂商因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而利润大幅下降。据德国咨询公司Falkensteg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德国已有约20家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欧元的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保护。
采埃孚计划到2028年底前将德国员工人数削减1.1万人,以降低成本和提升竞争力,并为电动化转型腾出资源。
大陆集团也宣布将裁撤1750个研发岗位,并精简5400个行政管理岗。
舍弗勒集团计划裁员4700人,并关闭两家生产基地。米其林宣布到2026年将关闭法国的两个工厂。
博世计划到2026年底前裁员1200人,主要涉及软件和电子部门。
英飞凌计划全球裁员1400人,并将另外1400个职位迁往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
总结
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但全球市场受到经济下滑影响,汽车销量下降。许多企业面临电动化转型的压力和挑战,市场进入洗牌期。企业需要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