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模拟IC公司思瑞浦(3PEAK)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解散了MCU团队,预计影响到约80名员工。这些员工主要来自MCU团队中的DE、AE、PM以及相关岗位,这一决定可能意味着公司将放弃MCU业务。
业内人士指出,思瑞浦的这一举措可能是源于MCU市场竞争激烈,难以实现盈利的预期。那么,目前国产MCU市场的状况究竟如何?可以通过一些代表性厂商的财报窥见端倪。
思瑞浦调整MCU业务
根据网络上的消息,思瑞浦的MCU团队中大多数DE选择了转岗,流向信号链、PMS等其他产品线,而AE、PM等其他岗位人才则流出市场。
官方信息显示,思瑞浦于2021年成立了嵌入式处理器部门,正式进军MCU领域,计划投资2亿人民币研发具备竞争力的MCU产品。公司曾指出,MCU是完整解决方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尽管在2023年,该公司推出了一些有竞争力的MCU产品,并加大研发投入,市场环境的挑战显而易见。
根据2023年财报,思瑞浦的MCU产品已于当年实现量产及销售。然而,从财报也可看出,思瑞浦意识到全球MCU市场主要由美欧日企业主导,市场占有率高达83.4%。
国内MCU企业现状
全国有超过50家MCU企业活跃于市场,中美贸易争端和技术竞争加剧了这一领域的内卷。根据公司财报,思瑞浦的年初至报告期末收入为8.48亿元,虽然收入同比增长4.31%,但归母净利润亏损0.9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MCU业务的高投入可能是表现不佳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兆易创新等头部企业表现较为出色,兆易创新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56.5亿元,同比增长28.56%,净利润同比增长91.87%。公司产品涵盖广泛,并与多家重点客户保持合作。
乐鑫科技则以其在无线MCU领域的优势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表现。其他公司如纳思达和中微半导也显示了营收和利润的稳步增长。然而,一些公司依然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例如芯海科技。
总体来看,市场逐步复苏,汽车、工业、消费电子等领域对MCU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市场逐渐显现出两极分化态势,强者持续壮大,较小的企业将处于严峻挑战之下。价格竞争和产品同质化是小型厂商需要应对的问题,而OEM自研MCU可能会进一步压缩中小型厂商的空间。
结论
思瑞浦的架构调整虽然出人意料,但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国产MCU行业发展中的必然结果。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国产MCU面临艰难选择,部分中小型厂商可能面临并购或淘汰。与此同时,领军企业凭借其全面的产品布局逐步走出困境,市场复苏将推动其业绩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