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众多极具创意的功能设计和前卫的外观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原因。例如,隐藏式门把手已成为多款新能源车型的标配。其在提升整车外观美感的同时,还能略微降低风阻、优化续航表现。
不过,伴随这一波技术创新,车辆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让·唯美
隐藏式门把手引发安全关注
不久前,工信部就在官网发布公告,公开征求《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的意见。这一举措,旨在完善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等新结构的安全规范,并明确提出了相关技术要求。
传统外露门把手的机械结构较为成熟,解锁、开门流程更为直接可靠。而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目前主流方案主要包括杠杆式、电控弹出式及应急机械式三类。其中,杠杆式依赖物理结构的力学变化,按压特定位置即可弹出把手;电控弹出式则借助电机推动把手自动伸出。此外,为满足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需求,部分车型还预留了断电情况下可用的机械解锁装置。
这些新型设计虽然看似酷炫,但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寒冷天气下门把手易冻结无法弹出,或在车辆断电后完全无法开启,甚至因强度不足造成事故发生时逃生和救援受阻。
为此,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细化了门把手的各类技术指标,包括应急功能的安装和标志、电动门把手的防夹测试、强度评定与动态试验等要求。专家也建议,相关车型必须配备机械或断电保护装置,并在车门结构中预留操作通道,避免因碰撞影响应急操作。
工信部强调,从实际救援和逃生角度出发,必须确保无论车辆是否通电或遭遇碰撞等意外,都能顺利开启车门,为驾驶员和乘客留出自救及救援通道。与此同时,车门把手结构的强度也需进一步提升,以最大限度降低操作机构故障风险。
随着新规即将落地,对于以“美观”和“酷炫”为卖点的设计趋势带来重大转变,未来汽车设计或将回归“安全优先”本质。一些头部车企高管,如长城汽车的魏建军、小鹏汽车的何小鹏等,也曾在公开场合对隐藏式门把手提出批评。而在近期上海车展中,一些头部品牌(如长安逸动2025款、领跑C10、小鹏P7+、沃尔沃EX30等)已率先采用半隐藏式甚至完全回归传统门把手设计。
智能驾驶宣传及全触控中控安全再敲警钟
除了门把手,智能驾驶宣传、全触控中控等新潮设计,也正面临监管层的高标准规范。
目前多数新能源车仅搭载L2级辅助驾驶,理论上仍需驾驶员全程参与。但一些企业的营销,可能让部分车主“误以为”已达更高级别,导致过度依赖,埋下安全隐患。为防范此类风险,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已联合发布文件,要求厂商加强系统测试、明确功能边界、避免夸大宣传,并严格承担产品一致性和安全责任。
为了防止“误导”,不少主流车企已经将“智能驾驶”表达调整为“辅助驾驶”,如小米汽车、华为、理想等均已在官网及宣传材料中做出更规范的修订。长安汽车高管公开表态,关键安全配置(如驾驶员监测、脱手检测等)必须“应标尽标”,不能因节约成本而简配,通过语音、声音及时提醒驾驶员集中注意力,从管理和技术两端构建更高的安全底线。
至于车内全触控设置,尽管提升了内饰美感,却也带来了实际操作不便。空调、窗户、甚至换挡操作如全部集成至中控大屏,会出现操作繁琐、语音识别失败等问题,影响行车安全。部分车企已开始回归实体按键,如大众、保时捷、特斯拉等新车款正主动恢复物理按钮和传统换挡杆。欧洲相关调查也指出,触控导致的分心驾驶事故增幅高达30%。
此外,当前流行的电子后视镜也存在争议。由于显示为平面成像,判断后方距离不如传统外后视镜直观,画面卡顿或延迟时会给驾驶带来新的风险。
总结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的不断完善,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深度洗牌。那些靠噱头、“伪科技”取胜的设计思路逐渐被淘汰,真正扎实、以人为本的创新定会脱颖而出。从车门把手到智能辅助驾驶,再到中控布局,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最终都将回归到“安全为王”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