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梳理了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及其对中美贸易(特别是半导体行业)关系的影响。这一政策进一步升级了中美贸易战,尤其是近期对中国的关税上调50%,使两国在经济与技术链的脱钩更为显著。以下是更加清晰的解析与重点概括: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变局
中国对美半导体进口现状
2024年数据:从美国进口的半导体总额仅占全品类进口的3.76%。
集成电路、美国产半导体设备的进口占比分别为3.04%与9.54%。
总体来看,虽然从美国的进口比例有限,但在某些技术领域(如高端CPU、GPU)仍较为依赖。
美国企业的多国制造战略
美国企业(如英特尔、TI)除本土产能外,还分布于德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创设封装及制造基地。
然而,对于美国产的半导体产品,关税势必造成加价影响,中国市场成本压力将提升。
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韧性
芯片领域的国产化进展
CPU:
英特尔、AMD仍居国际领先,但国内龙芯、鲲鹏、飞腾及RISC-V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在国产替代率方面,中国移动、金融、政务等领域采购国产CPU占比已达60%,而PC市场党政领域国产CPU实现15%-20%替代率。
GPU/AI芯片: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正推出对标英伟达级别的产品。但在先进制程、封装技术等方面仍有待突破。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
刻蚀设备: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技术突破,对抗国际巨头。
薄膜沉积设备:北方华创覆盖28nm制程,PECVD由拓荆科技取得进展。
清洗、检测设备进入14-28nm验证阶段,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美国关税政策的产业链影响
产业链调整与格局重塑
高昂的关税加强了中国的自主研发决心,本土化、供应链国产化进程加速。
半导体国产产业链已经实现从设备到材料的全面布局,尽管短期内高端部分存在差距,但具备持续追赶能力。
美国回流制造的隐忧
美企选择部分将制造业回移本土,台积电等企业计划在美国扩产。然而高昂人工成本将显著推高产品售价。
高关税策略或在短期内压制中国进口,但从全球需求来看,美国若完全依赖本土制造,势必削弱自身竞争力。
结语
从长期角度看,本轮关税加码与半导体脱钩的背后,正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新洗牌,中国也在加速自主研发进程。从短期影响看,美国企业的出口份额可能收缩,但中国产业链韧性较强,调整替代速度加快。对于美国来说,即使制造业回流,终需面对其制造成本高企的问题,这或许才是贸易战2.0时代中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