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中国芯迎来历史时刻!三大国内EDA龙头疯狂扫货

2025-3-31 9:43:00
  • 国内EDA企业加速并购,打造完整生态链

中国芯迎来历史时刻!三大国内EDA龙头疯狂扫货

国内EDA企业加速并购,打造完整生态链

近期,概伦电子发布公告称,公司正筹划通过发行股份和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锐成芯微的控股权。这一消息引发了行业高度关注,不仅因为锐成芯微的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还因为这一事件是近年来国内EDA行业并购潮的缩影。

EDA产业:半导体发展的核心环节

半导体的发展历程本质上是一部不断整合资源的并购史,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作为“芯片之母”,更是深刻贯彻了这一趋势。近年来,国内EDA企业加速并购整合,背后不仅是技术补短板的需求,更是逐步争取行业话语权的重要战略布局。

随着此次锐成芯微收购的进行,概伦电子希望借助锐成在IP领域(特别是模拟IP)上的全球竞争力,补齐自身在IP验证和DFT(可测试性设计)环节上的短板。锐成芯微是国内领先的半导体IP供应商,其模拟IP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6%,位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截至2024年,锐成芯微的IP助力客户芯片出货量近20亿颗,累计服务600多家客户,包括中芯国际、华虹等重要芯片厂商。

对于概伦电子来说,这并不是首次通过并购实现技术跃升。2019年,其收购了博达微,强化了器件建模和参数测试技术;2021年,通过收购韩国EDA公司Entasys,进一步完善了存储器设计和验证工具链,同时也创造了国内首次EDA企业跨国并购的先例。这一系列并购,让概伦电子快速构建起更为完善的产品线和客户服务能力。

其他国内EDA企业并购案例

除了概伦电子外,华大九天、北方华创、广立微等国内EDA头部企业也频频通过并购扩张实力:

华大九天与芯和半导体的整合:

华大九天计划以股权和现金的方式收购芯和半导体的控股权。芯和半导体专注于EDA全栈工具的开发,特别是在射频仿真、多物理场分析和Chiplet先进封装领域有较强技术基础。此次并购将帮助华大九天实现“芯片-封装-系统”全流程覆盖,并突破Chiplet设计和3D IC仿真等前沿领域,使其与国际巨头Synopsys、Cadence、西门子EDA的竞争更加均衡。

北方华创收购芯源微:

2023年3月,北方华创宣布通过分两步将芯源微的控股权收入囊中。尽管北方华创主要是半导体设备厂商,但其布局EDA技术,正体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趋势。芯源微的专业技术尤其体现在封装EDA工具上,此次并购将进一步强化北方华创在设备及技术链层面的整体布局。

广立微与亿瑞芯的协同:

在2023年,广立微以3478万元收购了上海亿瑞芯43%的股权。亿瑞芯是一家起步不久的新兴企业,但其在集成电路可测试性设计(DFT)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具有较强潜力。通过此次收购,广立微进一步增强了DFT生态建设,巩固了其在性能分析和良率优化领域的领先地位。

国产EDA产业追赶的历程与挑战

回顾历史,EDA在中国的起步并不晚。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外EDA工具被禁运,中国开始自主研发“熊猫系统”,并于1993年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DA设计工具。然而,1994年Cadence进入中国市场后,Synopsys、Mentor Graphics(现为西门子EDA)也相继加入,快速占据了国内市场。本土EDA工具因技术积累不足,很快被挤压至边缘。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广立微等企业的涌现,国产EDA开始逐步复兴,但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仍然显著:

技术积累不足: 国际巨头通过数十次并购整合,完成了EDA全流程覆盖,而国内企业技术点仍存在断层。

生态支持受限: 国际EDA厂商与台积电等晶圆代工厂深度绑定。例如,台积电5nm工艺仅支持Synopsys和Cadence工具链,国内企业在适配上耗时耗力。

市场规模劣势: 2023年,中国EDA市场规模约为120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的10%。而Synopsys、Cadence和西门子EDA等三巨头合计份额超70%。

突破方向与发展前景

尽管挑战严峻,国产EDA产业也正通过多种方式快速追赶:

资本与政策推动: 国内EDA企业通过并购技术补缺,比如华大九天着力推动Chiplet与3D IC技术的完整流程布局,概伦电子持续完善IP验证等环节,逐步形成生态集成能力。

开放生态探索: 华大九天、中芯国际等正在联合开发开放平台,提升国产EDA工具与工艺库、IP核的兼容性。OpenEDA等开源EDA生态的尝试也为小型企业提供了整合组件的机会。

AI技术赋能: 合见工软、思尔芯等企业将AI融入EDA设计工具,借助AI辅助布局布线等功能,在设计周期缩短30%的同时,优化PPA(性能、功耗、面积)指标。

结语

当前国产EDA正处于从“单点突破”到“全流程布局”的关键发展阶段。并购整合加速表明,部分国内企业已在细分技术上达到领先水平,并逐步在主流程工具方面与国际巨头缩小差距。未来,通过自主研发、生态开放和AI技术应用,国产EDA产业有望打破国际巨头的垄断格局,进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