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央视3·15晚会:揭露消费黑幕,直击行业乱象
3月15日晚,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如期而至,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平台,今年的晚会聚焦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以及数字经济等领域,曝光了一系列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其中,与电子行业相关的乱象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家电维修平台乱象:无病乱修、小病大修,套路满满
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家电维修平台是解决家电故障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一行业的乱象却远超想象。以国内知名维修平台“啄木鸟家庭维修”为例,该平台在投诉网站上的投诉量已超过6000条,核心问题集中在“无病乱修、小病大修、乱收费”等行为上。
央视财经记者通过卧底应聘发现,这家平台的新员工仅需三天培训便可上岗接单。然而,所谓的“培训”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实际维修技能,核心却是“如何通过服务过程提高收费”。培训中还包括一套针对客户的营销话术,甚至会通过“假装联系主管”的双簧戏诱导客户付款。
在实际维修中,平台师傅往往采用“无病乱修”的手段,例如简单的水龙头开关未打开或电池保护盖未取下等问题,也会被夸大为零件损坏,进而强行更换零件以提高收费。此外,劣质零件替换、虚假维修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更令人震惊的是,维修师傅透露,他们从客户支付的费用中只能拿到40%,其余60%被平台抽成。为了赚取更多收入,师傅们不得不按照平台规则通过“换零件”等方式增加收费。这种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平台垄断了客户来源,维修师傅只能被迫服从,否则将无法接单。
面对央视的曝光,“啄木鸟家庭维修”在节目播出当晚迅速发布声明,承诺彻查问题并承担责任。然而,这样的“光速致歉”能否真正解决行业乱象,仍需时间检验。
大数据滥用:评论区也能窃取隐私?
在大数据时代,精准获客已成为许多企业追逐的目标。然而,这一技术在某些领域却被滥用,甚至演变成对用户隐私的严重侵害。
央视财经通过暗访发现,一些公司利用所谓的“大数据获客软件”,可以在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中抓取用户信息。例如,云企智能科技推出的获客软件,只需设置关键词,就能扫描评论区并强行抓取用户的手机号码、微信账号等信息,甚至还可以监控同行的直播数据。
更让人担忧的是,另一家公司推出的“火眼云”软件,还能窃取阅读或转发过企业公众号文章的用户手机号码。这些软件通过爬虫技术,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其数据并打包出售。
更深层次的黑产甚至直接侵入电信运营商的数据系统。例如,启科科技展示的“精准通客户管理平台”能够实时显示电信后台用户数据,并为每位用户打上详细标签,包括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甚至婚姻状况等。
这些非法获取的用户信息,正成为黑市上的“商品”,为不法商家提供便利,同时也对消费者隐私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AI助力骚扰电话:一天拨打10万个推销电话
近年来,骚扰电话愈发猖獗,而其背后正是AI技术的滥用。一些外呼公司利用AI智能机器人,通过“真人录音+高效拨打”的方式,让用户难以分辨真假,极大提高了骚扰电话的接听率。
央视记者暗访发现,某些外呼机器人每天可拨打上千个电话,一年使用成本仅为一万元,效率远超人工。以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业务覆盖教育培训、医疗健康、金融贷款等多个行业,号称已服务5000多家企业。
为了规避监管,这些公司普遍使用虚拟运营商号码(“小号”)进行拨打,并通过“打显”技术隐藏真实号码。即使被投诉或封号,他们也能迅速更换线路或号码,继续运营。
这种技术的泛滥,不仅让消费者深受其扰,也对电信行业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标电缆再现:老问题为何屡禁不止?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非标电缆”问题再次被提及。尽管这一问题在去年的晚会上已经曝光,但市场上仍有大量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电缆在流通。这不仅威胁到工程质量,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写在最后:诚信经营任重道远
从家电维修乱象到大数据滥用,再到AI骚扰电话的泛滥,今年的3·15晚会再次揭示了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现象的背后,既有企业逐利心态的驱动,也反映出监管力度的不足。
诚信经营不应只是口号,而是需要每一位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管、严厉的打击,以及全社会诚信经营理念的落实,才能真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以上是重新编辑后的内容,避免了机械化表达,同时更注重逻辑清晰和语言流畅。如果有其他修改需求,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