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谷歌发布了一款名为Willow的量子芯片,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在量子纠错方面实现了革命性进展。与此同时,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技术甚至领先全球。当前,中美两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双方在不同技术路线和应用领域各有优势,但距离大规模商用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谷歌发布量子芯片Willow:突破量子纠错难题
谷歌的量子芯片Willow拥有105个物理量子比特,在计算速度和纠错能力上取得显著进展。据报道,Willow能够在不到5分钟内完成一项标准计算任务,而这项任务如果交由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El Capitan,需要约 10^25年才能完成,远远超过宇宙的年龄。这一计算能力得益于量子比特的特性,即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态,从而实现指数级增长的计算能力。
Willow的核心突破:量子纠错的革命性进展
量子计算的一个主要挑战是错误率问题。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系统的错误率会呈指数级上升,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Willow通过先进的量子纠错技术,成功实现了错误率的指数级降低。
Willow采用了表面码量子纠错技术,通过将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组合成一个逻辑量子比特,并构建两层网格结构(数据量子比特和辅助纠错量子比特),显著降低了计算错误率。
数据显示,当晶格从3x3增加到5x5,再到7x7时,编码错误率以2.14倍的倍率降低。这一成果解决了量子计算领域30年来的难题,为未来构建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然而,Willow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量子科技稳步推进:多领域取得突破
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研究同样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在量子计算方面屡创佳绩,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量子计算的里程碑:祖冲之三号
2024年,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相关成果在arXiv平台发表。该量子计算机拥有105个量子比特,性能超越谷歌2024年发布的72比特Sycamore处理器6个数量级,成为目前超导量子计算领域的佼佼者。
祖冲之三号与谷歌的Willow在多个指标上达到同一量级,但两者的技术侧重点不同:
Willow在量子纠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祖冲之三号在超导量子计算优越性上表现突出。
中国在光量子技术领域的优势
除了超导量子计算,中国在光量子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全球领先的成果。光量子技术具备室温运行、芯片化和兼容人工智能的优势,同时不依赖国外高端光刻机和制程工艺,是一条潜力巨大的技术路线。
2024年9月,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建成了光子芯片中试线,形成了自主可控的工艺闭环,预计2025年将发布PDK工艺设计包。
中美量子科技竞争:同属第一梯队,互有胜负
当前,中美两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在不同技术路线和应用领域各有优势:
美国的优势:谷歌、IBM等科技巨头在量子计算硬件、量子纠错技术以及量子算法领域占据领先地位。Willow的发布标志着美国在量子纠错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的优势:在超导量子计算和光量子技术领域,中国已实现量子优越性,部分技术指标全球领先。光量子技术的芯片化和室温运行特性,为未来量子计算的商用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尽管如此,目前量子计算仍处于初级阶段,量子比特数量仅在百位级左右,距离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百万纠错量子比特还有很大差距。
商业化前景:量子计算的未来仍需时间
根据市场预测,量子产业的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快速增长:
2023年全球量子产业市场规模约为72.4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39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5%。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量子计算的大规模商用仍需时间:
短期内(5-10年),量子计算可能在量子化学模拟、加密破解等特定领域实现实用化解决方案。
长期来看(10-20年),量子计算可能会在量子纠错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写在最后
量子计算的未来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实现量子优越性:目前中美两国均已达到这一阶段。
研制专用量子模拟机:这一阶段旨在解决特定领域的实际问题,我国科学家正致力于这一方向,预计未来3-5年内取得突破。
构建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这一阶段需要依赖量子纠错技术的成熟,预计还需10-20年时间。
未来,量子计算将在基础科学研究、高精度测量、信息安全、新药研发、新材料应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革命性变革。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持续竞争,也将推动全球量子科技的快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