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中国领衔,全球首个储能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立项

2025-8-7 9:17:00
  • 中国领衔,全球首个储能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立项

中国领衔,全球首个储能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立项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通过了由中国主导的《电力储能用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立项,这为全球超级电容储能行业树立起了新的技术标杆,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新型储能领域的话语权。

此次标准由中国华能西安热工院牵头,并得到了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家的积极响应,是目前全球首个面向电力储能场景的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超级电容器凭借高功率密度、极快充放电速度(可实现秒级响应)以及超长循环寿命(寿命可达百万次以上)等优点,在短时、高频次充放电场景下展现出独特优势。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超级电容器在输出功率和使用寿命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只是在能量密度方面略逊一筹,因此过去主要用于工业设备和轨道交通。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需求的变化,尤其是灵活性和调频能力的提升,超级电容器在电网调频、电压支撑等环节的应用潜力日益受到关注。

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已取得诸多突破。2021年,全球首个5兆瓦超级电容火储调频项目在广东落地应用,通过与火电机组深度协同,机组调频能力提升超过四成。随后建成的16兆瓦全超级电容调频项目,也在复杂电网环境下验证了该技术的规模化可行性。上述项目不仅为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实践支撑,也巩固了中国在全球超级电容储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标准的立项,既是对中国技术实力的认可,也反映出中国超级电容产业链的日益成熟。从材料研发到器件制造、系统集成,国产超级电容器领域已实现上下游闭环。例如,近年来国内企业在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研发上持续发力,通过优化电极材料和电解液配方,有效提升了产品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系统集成方面,模块化设计进一步拓宽了超级电容的应用场景,可灵活满足千瓦级到兆瓦级的不同需求。

据市场机构预测,全球储能用超级电容装机容量已超过1吉瓦,预计到2030年有望增长至5-10吉瓦,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30%。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超级电容有望与抽水蓄能、锂电池互为补充,共同加速“双碳”目标的实现。依托技术和产业优势,中国在该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加强。

此次IEC国际标准的破局,也意味着中国新能源产业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过去十年,中国风电、光伏、锂电池等产业的快速成长,推动了全球能源转型,但在部分细分领域,高标准门槛也一度成为国产设备“出海”的障碍。

新国际标准的建立,将为中国超级电容企业打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产品出口并提升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度参与规则制定,中国企业能够更早布局下一代储能技术,在氢能、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更多主动权。

综上,随着超级电容器在电网调频、微电网、电动汽车等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标准化步伐也将持续加快。中国以创新为驱动,有望在超级电容储能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引领,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