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200万尼特红光!鸿石智能QDPR+混合堆叠破局,MicroLED全彩化加速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随着材料工

2025-9-19 9:17:00
  • 200万尼特红光!鸿石智能QDPR+混合堆叠破局,MicroLED全彩化加速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随着材料工

200万尼特红光!鸿石智能QDPR+混合堆叠破局,MicroLED全彩化加速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随着材料工

重写稿|MicroLED全彩化迎来量产拐点:鸿石智能发布“极光耀影XC6”和单片全彩AC3

在材料体系、巨量转移、色彩转换与驱动集成等关键环节协同演进的推动下,MicroLED 显示正从单色化跨入全彩化量产新阶段:高色域、高效率与高良率正在同向提升。近日,国内MicroLED微显示企业鸿石智能推出全彩色光机“极光耀影XC6”,并与此前亮相的单片全彩微显示光芯片 AC3 形成互补,搭建起从合光到单片全彩的完整技术路径。

XC6:高亮合光与高色域的阶段性突破

超高亮度与色域表现

合光亮度可达约250万 nits

色域覆盖:约109.89% NTSC、114.37% DCI-P3、155.15% sRGB

体积与能效

体积极小(约0.35 cc)

光效约8 lm/W,在超高亮场景下兼顾功耗

XC6采用三色合光方案,通过光学棱镜将R/G/B三色MicroLED精确合成,从而获得高亮度全彩输出。其优势不仅体现在亮度与色域的“顶格”表现,也体现在工程可用性:体积极小、集成度高,有利于AR轻量化光机设计与整机堆叠优化。

QDPR:用量子点光刻重塑“红光难题”的解法

全彩化的核心难点长期集中在红光:

原生红光(AlGaInP)在常见衬底上存在显著晶格失配,内量子效率偏低,热稳定与寿命受限;

传统彩色转换属于“降频”过程(蓝→红),会引入转换损失与能效下滑,难以兼顾亮度与色纯。

鸿石智能选择的 QDPR(Quantum Dots Photo-Resist)技术,通过将量子点材料与半导体光刻深度结合,在蓝绿MicroLED晶圆像素上实现纳米级精确沉积红光量子点:

单红光亮度峰值最高可达约200万 nits;

量子点窄半峰宽带来高色纯,直接支撑XC6的高色域与色彩稳定;

工艺上与晶圆级流程耦合,有利于像素级均一性与良率提升。

这一路线的价值在于同时对准“效率、亮度、色纯、稳定性”四个维度发力,避免了只在材料或后段工艺单点优化的局限。

AC3:混合堆叠(HSS)实现单片全彩

与合光路线并行,鸿石智能在单片全彩上采用混合堆叠结构(Hybrid Stack Structure, HSS):

工艺要点

两次晶圆键合 + 一次量子点色转换

蓝/绿外延集成与红光精准实现

指标与尺寸

白光亮度约120万 nits

尺寸约0.12英寸,分辨率320×240

像素尺寸约7.5×7.5 μm,像素密度约3400 PPI

像素几何优化

像素间距可做到约2.5 μm,发光体直径约1.9 μm

像素沟槽缩小至约0.6 μm(较上一代明显收窄),提升单位面积像素利用率

单片全彩的价值在于缩短光路、压缩体积,便于对极致紧凑的近眼显示系统进行集成优化,匹配特定场景对于体积与光效的严苛要求。

双路径协同:从方案到生态

合光方案(XC6):追求极致亮度与广色域,适配对光通量与色彩要求极高的近眼系统。

单片全彩(AC3):聚焦体积、集成度与系统复杂度的全面优化。

两条路径互为支点:一条拉高亮度与色彩天花板,另一条压低系统体积与光学复杂度,共同完善全彩MicroLED从底层器件到终端模组的技术链条与产品栈。

产业化进度与展望

随着QDPR在红光环节的实装验证,以及HSS在像素密度与尺寸控制上的推进,全彩MicroLED正从“技术可行”走向“商业可行”。据悉,鸿石智能正加速推进量产节奏,其莫干山项目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启动亮度达约200万 nits等级的单片全彩微显示芯片量产调试。这意味着全彩化方案有望更快进入面向AR等近眼应用的规模化落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