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模拟芯片在通信、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消费电子和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由于这些下游市场对整体经济环境和技术创新动态非常敏感,模拟芯片的需求变化直接映射出了各细分行业的景气状况。因此,观察全球头部芯片厂商的业绩表现,往往能较为直观地把握终端应用行业的景气拐点和增长趋势。
以德州仪器(TI)为例,公司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显示,单季营收达到了44.5亿美元,环比提升9%,同比增速达到16%;运营利润达到15.6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为25%。TI总裁兼CEO Haviv Ilan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两位数的增长主要受益于工业领域的广泛复苏。
周期性复苏蔓延至各大终端领域
半导体行业本身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具体表现在供需关系、售价、产能利用率和行业投资的反复轮动上。这一周期通常受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宏观经济等多重驱动力影响,每轮周期一般持续3-5年,但也常因新技术变革或突发事件而有所波动。
从最新的业绩数据来看,TI在工业、消费电子和通信设备方向的业务都已经表现出周期性回温。第二季度,公司模拟芯片板块营收同比增长18%,成为整体业绩增长的主动力。
细分领域来看,除汽车业务外,TI第二季度核心终端市场的收入均实现了连续上涨。其中,工业业务同比增长近20%,个人电子相关板块增长约25%,企业系统实现了40%的同比增长,通信设备板块营收同比提升超50%。
对于工业领域,市场复苏的势头尤为突出。进入2025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地区掀起了新一轮工业投资热潮。以中国市场为例,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工业及基础设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0.7%,明显高于整体贷款增速。重工业贷款增长超过10%,轻工业相关贷款则同比提升13.6%。
汽车芯片市场恢复速度明显滞后
与工业、消费电子等板块相比,汽车市场仍在筑底调整期。其中,乘用车需求和居民预期复苏较为缓慢,加之外部因素的影响,全球各地区厂商对汽车芯片市场还是持谨慎态度。
市场研究机构S&P Global Mobility的最近预测认为,2025年全球新车交付量有望同比小幅增长至8960万辆,增幅约1.7%;但全球轻型车产量会出现0.4%的小幅下滑。进一步来看,中国汽车芯片市场相对乐观,2025年前五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大增超40%,芯片用量随之提升。不过,国产芯片自给率也在持续提升,2024年这一比例已至16%左右,国际品牌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承压。
欧美市场情况则有所分化,其中欧洲新能源渗透逐步提升,2025年首季渗透率已至15%;美国市场电气化进展迟缓,且销量增长有限。除了需求疲软外,库存高企成为行业当前的突出问题。汽车企业芯片库存在经历了2023-2024年的高峰后虽有所下降,但截至当前仍维持在历史高位。
受此影响,主要国际芯片大厂在汽车领域的业绩普遍承压。德州仪器以外,ADI第二财季收入增长22%,但公司CFO坦言,部分增长归因于客户为规避关税提前备货,后续可持续性待观察;意法半导体同样面临压力,二季度收入虽环比上升,但同比下降明显,汽车MCU需求未见实质反弹,库存消化与产能调整仍将持续。
Gartner预计,2025年二季度末汽车芯片库存天数将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全年下半年市场有望迎来恢复期。但从行业普遍观点来看,库存回落只是为后续增长创造条件,真正的需求提升仍需新一轮行业契机。
宏观助力与技术升级孕育下轮机遇
产业界普遍预期,美联储降息及关税调整有可能带来新一轮市场复苏。截至2025年7月,美联储基准利率维持在4.25%-4.5%,市场普遍预测年底或将有两次降息,这有望提振美国车市与相关芯片需求。
当然,行业长期增长,根本动力来源还是于技术进步。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高位,未来欧美市场的电动化升级预计会打开更大空间。尤其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路协同(V2X)等新兴应用,将驱动AI芯片和车规级DDR等细分领域实现超过20%的年化增速。根据SEMI数据,2025-2030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11.5%。
总结来看,模拟芯片行业走势清楚地反映了下游终端市场的分化局面——工业、消费电子和通信等领域已经在复苏轨道上加速,而汽车芯片市场则面临短期压力,包括需求信心不足、区域性分化及高库存等问题。不过,产业周期波动背后也孕育着长线机遇。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高、智能驾驶和车路协同加速商业化,汽车芯片市场的增长动能正在累积。对企业来说,能否在短期调整期内夯实基础,率先把握新一轮技术变革带来的窗口,将决定其在下一周期的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