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HUD:融合AR与HUD的车载显示技术,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
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是一种将信息投影到车辆前挡风玻璃上的技术,通过将导航等信息与实际路面相结合,为驾驶员提供更加直观的用户体验。今年以来,AR-HUD的市场搭载量显著增长,从新车的标配率到上游厂商的技术迭代,都能看出这一技术正在加速普及。
蔚来ET9的AR-HUD创新:行业领先的蓝宝石全焦段技术
在去年12月21日的蔚来NIO Day 2024上,蔚来发布了全新旗舰车型ET9,该车首发搭载了蓝宝石全焦段AR-HUD。其核心亮点包括:
变焦能力:实现近焦5米处31英寸画面与远焦15米120英寸等效画面的切换,带来行业领先的空间感。
高精度算法:采用全球最高标准的空间贴合算法,实现与现实场景的精准融合。
低延迟表现:端到端延迟低于20ms,确保显示内容与实际路况无缝衔接。
相比传统W-HUD(宽视角抬头显示),ET9的AR-HUD不仅能显示基础驾驶信息(如车速、导航、智驾场景渲染等),还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导航箭头、标识等信息直接叠加到实际路面上,提供更真实的驾驶体验。
AR-HUD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传统HUD的痛点
传统W-HUD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以下问题:
显示效果受环境影响:在强光条件下,亮度、对比度和色彩表现可能不足。
画面清晰度不足:分辨率低或光学设计不佳可能导致模糊感。
眩晕感:大尺寸画面可能因挡风玻璃畸变导致用户长时间使用后出现不适。
AR-HUD的新增难题
AR-HUD在继承传统HUD问题的同时,还需解决以下技术挑战:
与现实场景的精准结合:需要实现纵向深度的视觉感知,确保虚拟内容与真实环境无缝贴合。
延迟问题:从感知现实到渲染画面再投影到HUD的延迟必须尽量降低,否则会影响导航箭头等内容的准确性。
技术创新:共轴光场与AR Kernel引擎
共轴光场技术:由FUTURUS推出,通过结合近层大尺寸W-HUD与远层连续变焦AR光场成像,提供更真实的深度感和距离感,同时优化光路设计,减少眩晕感。
AR Kernel引擎:通过高帧率的3D渲染、多传感器融合以及延时补偿算法,实现AR内容与真实环境的精准匹配,进一步降低延迟问题。
AR-HUD的技术路线与市场现状
AR-HUD的硬件核心在于图像生成单元(PGU),其成本占比约为50%,其次是光学镜组,占比约20%。目前市面上主要的PGU技术路线包括:
1. TFT(薄膜晶体管)
特点:以TFT液晶显示为光源,技术成熟,成本较低。
局限性:投影距离固定,需通过光学设计与软件优化模拟AR效果,体验相对有限。
应用场景:常用于传统W-HUD,部分入门级AR-HUD也采用此方案。
2. DLP(数字光处理)
特点:通过数百万个微型镜片反射光源,亮度高、视场角大,可实现更远的虚拟成像距离。
优势:极高的亮度和清晰度,适合AR-HUD对大画面与远焦点的需求。
局限性:技术被德州仪器垄断,成本较高。
应用案例:奔驰S级的AR-HUD、日本精机、国内华阳等企业均采用DLP技术。
3. LCoS(硅基液晶)
特点:反射型显示技术,通过液晶层调制光线,具有高亮度、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
优势:光路紧凑,可缩小设备体积,同时避免光衰减。
局限性:为避免彩虹效应,需采用三片LCoS系统,增加成本。
应用案例:华为已推出相关产品,水晶光电、瀚思通、华阳等企业也开始布局。
4. LBS(激光束扫描)
特点:通过MEMS振镜投射激光光源,具备高分辨率和紧凑设计的潜力。
局限性:目前尚未大规模量产,技术处于探索阶段。
未来技术方向:光波导
除了上述主流路线,光波导技术也正在开发中。其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更大面积的显示与更轻薄的设备设计,有望成为AR-HUD的下一代技术方案。
AR-HUD市场前景
根据市场数据显示,在25万-30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中,2024年4月AR-HUD的标配率已达到16.1%。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加速普及,AR-HUD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未来,随着技术路线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的下降,AR-HUD将成为更多车型的标配,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场。而“共轴光场”等创新技术的落地,将推动AR-HUD在用户体验上的持续优化,助力智能驾驶体验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