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光通信上车,相关方案已就位

2024-12-6 9:31:00
  • 光通信上车,相关方案已就位

光通信上车,相关方案已就位

光通信在汽车智能化中的崛起:趋势与挑战

光通信技术早已在电信和数据中心等领域广泛应用,而随着2022年底AI浪潮的兴起,数据中心对高速通信的需求激增,推动光通信产业链再度升温,800G光模块一度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也对高速通信提出了更高要求。伴随多种传感器的普及和高算力计算平台的部署,传统的铜缆通信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光纤作为新一代传输介质,正成为汽车通信领域的重要解决方案。

智能汽车的高速通信需求

在传统汽车中,数据通信需求相对较低,常采用CAN总线或LIN总线协议结合铜缆来实现整车通信。

CAN总线:由德国博世公司于1986年推出,支持1Mbps的传输速率,主要应用于车载娱乐系统、发动机控制、底盘控制等需要较高实时性的场景。CAN总线采用两根信号线(CAN_H和CAN_L)组成差分信号传输线路,具有分布式控制、实时性强的特点。

LIN总线:用于车窗、车门控制等非关键应用,采用单主/多从架构,标准传输速率为19.2kbps,成本低、实现简单。

然而,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对数据通信的带宽和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CAN FD:为应对更高带宽需求,CAN总线的升级版本CAN FD将传输速率提升至8Mbps,但仍无法满足智能驾驶传感器的带宽需求。

传感器需求:如激光雷达带宽需求约为20Mb-1000Mbps,摄像头需求在500Mb-3500Mbps之间,整车传感器带宽总需求可达3Gb-40Gbps。

为此,汽车行业开始引入以太网通信技术,从1Gbps逐步提升至10Gbps。然而,车载以太网依赖的非屏蔽铜双绞线在高频通信中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同时线缆重量较高,给汽车减重带来挑战。

光通信的潜力:轻量化与抗干扰能力

与铜缆相比,光纤通信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抗电磁干扰:光纤传输不受电磁干扰影响,适合车内复杂的电磁环境。

轻量化:光纤采用玻璃或树脂材料,直径小、重量轻,有助于减轻整车重量。

高带宽:光纤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能够满足未来智能汽车对高速通信的需求。

这些特性使得光通信成为车载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各大厂商也开始推出相关解决方案。

车载光通信解决方案的探索

尽管光通信在车载领域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已有多家企业推出了创新方案,推动光通信技术逐步应用于智能汽车。

1. 高速光纤TSN集中式架构

某科技公司推出了基于全光网络的高速光纤TSN集中式网关架构,支持10Gbps的传输速率。该架构通过10G TSN Switch作为核心单元,扩展出多种接口(如10G Fiber、1G POF等),实现对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的高效接入和数据传输。该方案主要应用于ADAS、自动驾驶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场景,具备超高带宽、低延迟和优异的EMC性能。

2. 车载光网络控制器(OCU)

另一家公司推出了车载光网络控制器OCU,兼具区域控制与骨干网通信功能。该控制器支持高实时性、高速率和高安全性的通信,同时具备自组网功能,可灵活适配不同的E/E架构,满足智能汽车多样化的网络需求。

3. 基于光纤的车载以太网解决方案

某光纤厂商推出了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光纤通信解决方案,通过光电转换模块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并以光纤作为物理层传输介质。该方案支持2.5Gbps至50Gbps的传输速率,具有高速率、抗干扰、轻量化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车载以太网架构。

4. PonCAN架构

某半导体企业基于光纤传输技术推出了新一代工业控制网络架构PonCAN(TS-PON技术),结合无源光纤通信、高可靠性控制和超低延迟特性,传输速率可达10Gbps,延迟水平达到微秒级。该技术适用于汽车、工业控制、机器人等领域。

光通信上车的挑战与未来

尽管光通信在车载领域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大规模应用仍面临一定挑战:

设计复杂性:车载光纤网络需要考虑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功能安全性,技术实现难度较高。

车规级要求:光通信设备需满足至少15-20年的使用寿命,且不能出现损坏或更换,这对产品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生态体系尚未完善:目前光通信在车载领域的生态产业链仍处于初步阶段,相关标准和配套设施亟待完善。

尽管如此,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和行业技术的不断突破,光通信在车载领域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未来,光通信技术不仅将满足高速传输需求,还将推动汽车架构向集中式、高效化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