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LED新闻

巨量转移技术获新进展?Micro-LED应用市场将呈M型化发展

2021-12-24 10:07:00
  • Micro-LED技术被炒得震天价响,俨然是次世代的显示技术霸主,更是2018年的显示明星。然而,目前Micro LED依然存在许多的难题,不管是制程技术、检验标准,或者是生产成本,都与大量商业应用有着很大的距离,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如何导入大量生产,以降低其制造成本,

Micro-LED技术被炒得震天价响,俨然是次世代的显示技术霸主,更是2018年的显示明星。然而,目前Micro LED依然存在许多的难题,不管是制程技术、检验标准,或者是生产成本,都与大量商业应用有着很大的距离,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如何导入大量生产,以降低其制造成本,而此一环节被称为“巨量转移”。

要理解巨量转移,当然要先知道什么是Micro LED,以及它跟传统的LED有何不同之处。Micro-LED的英文全名是“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中文也就称作是微发光二极管,也可以写作“μLED”。

与一般LED最大的不同之处,当然是尺寸。但是多少的尺寸才能称作Micro-LED,目前仍未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都是制造商各自表述的情况。以台厂晶电的定义为例,一般的LED晶粒是介于200~300微米(micrometer, μm),Mini LED(被称为Micro LED前身)约50~60微米,而Micro-LED则是在15微米。

μLED完胜所有显示技术,成本与量产是唯一挑战

由于晶粒尺寸的差异,其各自的应用也就有所不同。一般的LED芯片以照明与显示器背光模块为主;至于Mini-LED则也将会运用在背光应用上,但会是在高阶的消费产品,或者是车用市场,如群创光电的AM-MiniLED就是运用在车用显示上;至于Micro-LED,其应用概念跟前两者则完全不同,将会是一种全新的显示技术,而它的竞争对象则会是OLED。

从技术规格与应用概念来看,μLED在亮度、反应速度、电耗与耐用度上皆完胜目前市面上的显示技术,几乎可以说是具备完全取代LCD和OLED显示的潜力,但唯一的问题就是其生产成本与量产的能力。
巨量转移技术获新进展?Micro-LED应用市场将呈M型化发展
目前μLED最大的生产挑战就在于如何把巨量的微米等级的LED晶粒,透过高准度的设备,将之布置在目标基板或者电路上,而此一程序被称为巨量转移(Mass Transfer)。

事实上,巨量转移是一个学术名词,经常用于物质处理流程的工程设计上,它涉及物理系统内的物质或粒子的扩散和对流。

更具体的说,巨量转移是在描述一个化学或物理的机制,它是一种运输的现象,它意指大数量的点(分子或粒子)从某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它可以是单一阶段,或者多重阶段,且涉及一个液体或者气体的阶段,有时候也可能在固体物质中发生。

一个经典的巨量转移范例,就是水的“蒸发”,透过蒸发现象,能让大量的水分粒子移动到另一个物质上,同理,扩散也是如此。

如何搬运数千万颗微米级LED晶粒的挑战

而用在μLED的生产上,就是要把数百万甚至数千万颗微米级的LED晶粒正确且有效率的移动到电路基板上。以一个4K电视为例,需要转移的晶粒就高达2400万颗(以4000 x 2000 x RGB三色计算),即使一次转移1万颗,也需要重复2400次。

目前LED与显示面板的制程已相对成熟,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将如此大量的μLED晶粒进行转移。虽然生产微米级μLED晶粒不易,但仍是有设备可以做到,只是良率与产量的问题,例如红光LED微缩至微米级会有硅材质易碎的问题,但还是有法可行,唯有巨量转移目前仍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就因为巨量转移的良率与效率具备很高的技术难度,因此目前包含苹果、三星和索尼都正积极研究突破之道。

巨量转移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产生一个作用力将μLED晶粒精准的吸附起来,然后将之转移到目标背板上,再精准的释放。而可以使用的方法有:真空、静电、沾黏、UV和电子作用等。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良率可以达到多少,以及产能是否合乎成本。如果不考虑产能的话,透过目前的转移设备,如Pick-and-Place的方式,也是可以制作出μLED显示面板,但其成本将会非常昂贵,除非对于价格很不敏感的客户和应用,否则很难有商业发展的空间。

目前已有几家业者宣布其在小尺寸面板上取得初步的成功,包含中国台湾地区的镎创科技(PlayNitride)、晶电、苹果收购的LuxVue、日本的索尼,以及韩国的三星,但这些业者皆没有透露其转移的形式与技术,当然产量与产能也没有公布。

而在CES 2018展上,三星展示的146英寸Micro LED电视“The Wall”,其是使用模块化拼接的方式,达成了大尺寸面板效果。

相较于μLED急需巨量转移技术来解决其量产的问题,晶粒尺寸在50~60微米间的Mini-LED则完全可使用既有的生产设备来进行量产,因此目前的LED制造商皆先选择投入此一过渡的产品,甚至三星和索尼先前发表的Micro LED产品,可能都是属于Mini-LED等级并透过现有设备来生产的产品。

这些国际大厂频频的动作当然引来市场的关注,但在μLED技术的研发上中国台湾其实并没有落后,甚至还可能有超前的机会。台工研院早在2009年就开始投入μLED技术的研发,只是一开始没有要往主流显示应用发展,但随着市场与技术的演进,也逐渐意识到其市场的潜力。

理论上,Micro-LED能够取代目前所有的OLED显示产品,唯一的问题就是制造成本和所谓的C/P值,如果做出的产品售价居高不下而乏人问津,那就没有发展的价值。几年前的OLED电视几乎就是这样的情形。

目前巨量转移最可行的制程还是在6英寸到8英寸晶圆上,并以小尺寸的显示应用为主,大尺寸的显示应用只能透过拼贴的方式来进行,才能解决生产成本的问题;至于使用的技术形式,则是会是以吸附转移的方式,也就是利用静电、凡得瓦力或其他的作用力来转移。

μLED应用市场将呈现M型化发展

也由于转移的技术不易,且产量和良率受限的缘故,因此μLED的应用市场将会呈现M型化来发展,也就是先从极大和极小的两个尺寸开始,最后才会逐渐往数量最大的消费性电子和电视的尺寸来发展。但能不能发展至主流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甚至取代目前的OLED电视或LCD电视,则需视届时的生产成本。

在巨量转移技术成熟之前,μLED的产品和应用都距离实际商用市场十分遥远,最快也要等到2018年下半年之后,才会有更具体的技术细节被揭露。而在那之前,所有关于μLED的一切,恐怕都只是个愿景和话题而已。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