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精选文摘

中国的第一夫人是怎样一步步变美的

2015-9-29 10:16:00
  • 从"不爱红装爱武装"到"彭麻麻style",六十年来第一夫人们的形象经过了怎样的变迁呢?

“第一夫人”是个集美丽与权势于一身的词汇,这些国家元首身边的女人不仅要当好贤内助,更需走上台前施展魅力攻势,为夫君和国家赚取口碑。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第一夫人们并没有刻意要求自己的公众形象有多么美丽时尚。那么,从“不爱红装爱武装”到“彭麻麻style”,六十年来第一夫人们的形象经过了怎样的变迁呢?

1

史前期 | 输在起跑线上的夫人政治

“第一夫人”的概念本身是个舶来品,诞生于美国。大家都知道,在万恶的选举制度压迫下,政客们为争选票必须使出浑身解术。当这些中年老爷们儿穿着千篇一律的西装、挺着啤酒肚、绞尽脑汁在镜头前表演风度时。他们的夫人也肩负拉票重任,有本事的可直接参与政务(多为外交或公益),没本事的至少也得把自己收拾得漂漂亮亮,每次亮相都要释放出无穷魅力,替夫婿多赢得一分好感值。

就中国来说,不具备上述客观条件,更由于历史、文化、国情等诸多因素所限,第一夫人们走上政治舞台的脚步是很晚的。进入共和时代以来,虽有过孙宋庆龄、蒋宋美龄两位才貌俱佳享誉海外的第一夫人,可惜江山信美而非吾土——姐儿俩母仪的都是旧社会的天下,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内。

新中国成立后,世界人民都很好奇,想要来看看(陈毅老总语)。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党领导们在外交场合中是不带夫人的。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每次有外国领导夫妇来了,大佬接待大佬,却没有夫人去接待夫人,这自然是不太合规格的。“思想落后”、“不重视妇女”的评价,也是那些年我党在外交事业上交过的学费。

2

草创期 | 为迎重宾临时培养“外交夫人”

新中国第一夫人事业的起步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正是为了迎接亲王夫妇在1962年那次著名的访华,并扭转此前十多年给世界人民造成的不美好印象,中央在1961年9月成立了一个“夫人外事活动指导小组”,由时任外交部长陈毅的夫人张茜牵头,训练出一批能登大雅之堂的外交夫人。

然而,万事开头难。由于我党整体气质和历史进程的局限,那个年代中国大地上的女性普遍讲究“不爱红装爱武装”。更何况大佬夫人们有不少延安时代的槽糠之妻,此时多已是天命之龄,原先的生活作风和审美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就算是摇身一变成贵妇后,也很少对镜贴花黄寻求女性美。

对此,我们可以参照时任外交部副部长黄镇夫人朱霖的吐槽:

外交工作刚开展起来的时候,让我们当“夫人”,必须烫发、搽粉、穿旗袍。我们很多人不适应,以至于闹离婚,要回部队去。

虽然困难重重,“夫人外交”还是开展起来了。在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夫妇的国宴上,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夫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虽然这其中并没有当时真正的“第一夫人”,虽然她们的衣装和神情看上去还带有社会主义的保守和拘谨,但总归是在试探中迈出了值得鼓励的新一步。

3

顶峰期 | 一次惊艳海内外的魅力登场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不会远。转过年来,新中国史上就有了一位真正以美丽姿态走出国门的第一夫人。1963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四国,这也是我党领导人第一次访问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央考虑到要与国际接轨,打破西方世界的观念孤立,特地指派了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随行访问。

王光美的经历大家都知道,民国名门闺秀,辅仁大学硕士,讲得一口好英文,1948年才加入我党,身上颇有几分旧社会的风雅蕴藉。派她出访,实乃那些年为数不多的一招好棋。走出国门的王光美,一袭白色旗袍,一副珍珠项链,端庄华贵,风姿绰约。其举止中的东方传统女性之美,让一直以来畏惧红色中国的西方人产生了一份新鲜感,也深深震撼了国人。

在那个还没有《新闻联播》的年代里,绝大多数中国人获知“国内外大事”的途径,除了报纸和广播,还有看电影时加映的《新闻简报》了。在出访结束后的新闻中,老百姓们从银幕上第一次看到了第一夫人高贵优雅的形象。在那个一切以政治挂帅、以艰苦朴素为荣的年代里,王光美的风采无疑给国人久旱的审美世界带来一缕充满人文情怀的温馨。

由于效果颇佳,1966年春夏之交,王光美又一次陪同刘少奇出访南亚三国。这次她的亮相同样光彩照人,更在外宾面前展现了出色的英语和交际能力。不过,这趟出行也是她最后一次以第一夫人的身份风光地走过中国的历史。她身上那件为了访问特别定制的美丽旗袍,在不久之后,更成为了差点置她于死地的“罪证”。

4

转型期 | “美丽”并非最重要的元素

虽然刘王夫妇的几次伉俪携行给新中国的第一夫人事业开了个好头,但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最终只是昙花一现,未能蔚然发展。等到下一位走出国门的第一夫人进入人们眼球,已经是换了天地的1979年。

1979年1月,邓小平以第二代领导人核心的身份访美,开新中国历史之先河。为示全面开放之决心,邓小平依循国际风俗,带上夫人卓琳同行。卓琳出身名商千金,性格器宇皆不凡,然此时伊人已年逾六旬,更兼过去十数年饱经风霜,已是铅华洗尽。可以说,卓琳作为第一夫人展示给世界的并不是美,而是患难夫妻的感情和新时代中国的开放信号。

邓时代之后,中国在“同一个世界”的道路上越走越起劲,随着外事访问逐渐频繁,第一夫人的亮相机会也与日俱增。到了长者的时代,这一此前不成文的规矩终于被他身体力行地制度化了。

1994年9月,长者携夫人王冶坪飞赴欧洲三国,中国百姓也是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位新第一夫人的面容,被评为长者此行最大的亮点。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长者每出行必携夫人同往,其中长者夫妇与克林顿夫妇、小布什夫妇的几次著名会面,也随着传播渠道的丰富而被群众所广泛知晓。

王冶坪的形象我们这一代人都很熟悉,和蔼慈祥,气场不强,看得出性格低调不喜张扬。更何况她常年受严重颈椎病的困扰,行动不便,时常要人搀扶才能行走。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作为第一夫人出去抛头露面,对她来说都是颇为勉强的。当然,这种效果也是长者有意为之,我们就不便多谈了。

5

正轨期 | 以个人魅力提升国家形象

进入新世纪后,领导人的神秘感被网络大大拉低,其一言一行都会被世界人民充分围观讨论。特别是“入世”“申奥”(这两个名词如今听着好遥远,咱们都老了)两大功业既成,中央有意向外媒展现出领导人的正面形象,特别是人性化、暖色调的一面。君不见,就连三胖每次亮相时也懂得携雪主随行,第一夫人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2003年5月,胡总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与夫人刘永清同至莫斯科。不少外媒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特地强调了胡总和夫人微笑携手同出舱门的细节。此后,上至国事访问、奥运开幕,下到观看球赛、爬山散步,胡总夫妇如影随形已经成为常态,本身气质就斯文亲和的胡总更因此获得“爱妻型领导人”的美誉。

胡夫人刘永清出身清华才女,成为第一夫人时已年逾六旬,咱们当然不能以美貌的标准去衡量。她每次亮相的存在感并不高(不抢夫婿风采),但在镜头前十分轻松柔和,既不拘谨木讷显得寒碜,也不刻意去凹造型赚人眼球,整个人看上去有种自信劲儿。在低格君看来,这位第一夫人还是比较符合那几年中国低调实干不折腾的气质的。

刘永清的公众形象虽以平和自然为主,但在衣装造型上也很讲究,整体强调中国韵味,最爱对襟盘扣的立领开衫配中式半裙。不过低格君发现,除了特别重要的宴会场合,她似乎不怎么戴首饰,妆容也稍欠精致,或许骨子里还保留着理工科女生不爱纷奢的基因吧。不过,咱们无需吐槽她太过素净平淡,毕竟一个有自己风格的第一夫人,比一个珠光宝气的第一夫人好些。

至于现在进行时的第一夫人——习大大家的彭麻麻,这几年来的浓墨重彩衣香鬓影大家已经太熟悉了,低格君就不再废话了。总之,中国的第一夫人越来越能为国家形象加分,实在是善哉善哉。

结语:受政治资历这道硬门槛所限,当大佬们成为一把手时,夫人们也大都步入了不惑、天命之年。因此,“美”对于第一夫人们来说,不是靓丽的面容和妙曼的身材,而是具有个人标识的气质和与之相匹配的品位。如今中国的第一夫人事业已经走入新时代,未来几年,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