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精选文摘

宽恕并不是一种美德

2015-8-10 9:57:00
  • 充满爱和理解的宽恕与其说是对他人的慷慨大度,但更是给自己一份可贵的礼物。

对于很快能够宽恕他人的人,或者受到严重伤害还能真诚原谅他人的人,比如纳尔逊·曼德拉,我们往往会佩服之至。但如果说把宽恕当做一种美德,如果把宽恕当作像公民道德来实践和要求我们自己,就会非常有问题。

如今,许多对新信仰趋之若鹜的人不知为何突然间相信,宽恕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过,只有当一个人确信真的没有罪恶时,宽恕才是容易的。而现实恰恰不是这样。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没有宽恕这件事,也没有任何人需要我们的宽恕。如果你一定说宽恕,不如说包容。包容比宽恕有着更深的爱和慈悲。如果你一定说宽恕某人,那么,唯一需要宽恕的,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别人。

宽恕,是针对罪疚而来。当你还未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你说你宽恕某某人,或者说宽恕你自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仍在判定自己是有罪的。某种程度上,世人皆有罪,那么,我们在玩宽恕的游戏,又是谁在宽恕谁呢?

所以,对凡人而言,宽恕并不是一种美德,宽恕是一种内在修行的法门,也是心灵成长和自我蜕变的奠基石。宽恕这件事,是一个历程,是需要时间的,它不能一蹴而就的。

难以说原谅

我们不太容易原谅,总觉得原谅人就意味着委屈自己。“伤害我的人不值得宽恕”我们常常会这么想,“如果我原谅他,就会有人利用我的善良,我也可能再次受到伤害。”

说到底,宽恕究竟基于什么呢,宗教信仰?还是为人着想?在这样一个残酷过头的世界里,又有什么是真的无法原谅的呢?如果不学会原谅他人,就无法成长进步,也无法坚强地面对困难。我们将永远沉溺于悲伤,无法恢复。有些人总是怒气冲冲,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么做,最终受伤的其实是自己。世人不会在乎我们痛苦的过去,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所做与所能付出的一切。当我们紧抓着旧伤口不放,自怜自艾的情绪让我们无法关注他人。倘若我们把自己定位为苦难的殉道者,就只能坐等他人伸出援手,让一切可以奇迹般地重回正轨。

宽恕能够影响你的一生,要理解它的含义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宽恕,我们必须弄清楚它是什么。

宽恕不是一味承受他人给予的伤害,逃避痛苦的回忆,或为错误的行为找借口;也不是一定要你和施害者妥协。要知道,宽恕是为了你自己,和那个伤害你的人无关。

宽恕不是让伤害我们的人免受责难,也不意味着要被动地接受不公平待遇,它的目的在于给自己和平宁静。

然而,如果伤害大到你无法宽恕,那又该如何呢?

潘金福的故事

越战时期,确切地说是一九七二年六月八日,潘金福一家为了躲避美军的空袭,逃到一座离家不远的佛塔内。然而,面对从天而降的炸弹,小小的佛塔毫无招架之力,一切都陷入火海之中。

在那危急时刻,美联社记者邬尼克抢拍了一张后来轰动全球的照片(见左图)。照片中,九岁的金福遭三度灼伤,全身赤裸且嚎啕大哭。但在挺过十七次手术之后,金福活了下来。更了不起的是她还宽恕了约翰·普拉默上尉──那位下达命令空袭金福家所在村庄的军官。

在《烈火的馈赠》一书中,金福告诉女记者依玛·桑切斯,她见到普拉默后上前给他一个拥抱,而不是耳光。“我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当时仍是孩子的我是受害者;而他,一个必须服从命令的军人,也是受害者。我经历了肉体的痛苦,但他遭受了比我更强烈的精神上的折磨。”

金福将她昔日所受的伤害变成今天的积极行动。她到处游说,呼吁世界和平。她是「金福国际基金会」(International Kim Foundation)主席,向战争受害者伸出援手。

她说:实际上,宽恕做起来很难,但它释放了我们内心的自由,使我们不再被过去的伤痛所折磨。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许多人都在忍受着"廉价的宽恕"所带来的烦恼。在很多心灵导师或心理医生的诱导下,我们可能会说:“我承认我的童年过得不完美,但是我的父母已经尽力了,而我原谅了他们。”但是事实上,你根本没有原谅你的父母。只不过你使自己相信你原谅了他们。

有一种情况在我们周围很常见:从小被父母伤害很深,内心伤痕累累,但外在的道德却告诫我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是不会错的,纵使父母有错,我们也“应该”原谅父母,因为父母已经够辛苦了,他们也受到过伤害。

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当你也是这么想时,就会“自动化”地忽略自己受伤的感觉与事实,你会把内在的愤怒压抑到某个黑洞里。如此,反而叫人更伤。

宽恕却要直截了当地面对罪恶。它要求你对伤害你的人说:“你做的事情是错的,尽管你有自己的原因,你对我犯了罪。我知道得很清楚,但我还是原谅你。”

对于这样的人,首要的就是要把伤害他们的父母放到"审判席上"。这要做大量的工作和勇气。需要起草起诉状和辩护状,然后是上诉和庭审,直到最终做出判决。由于这一过程需要太多的工作,所以多数人都选择了廉价的宽恕。但它的前提是,必须先做出有罪的裁决--"不,我的父母没有尽力,他们本能够做的更好,他们对我造成了伤害"--只有这样,真正的宽恕才能够开始起作用。

你不可能宽恕一个没有罪过的人。宽恕只有在有罪裁决后才生效。想象力再丰富的人,要想做到这样也不容易。真正的宽恕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过程,但它对你的心理健康绝对是必要的。

请不要急着宽恕,做不到原谅也没关系,一切宽恕,从自己开始。如果内心充满怨恨,你就需要把怨恨、受伤的感觉“毫不保留地说出来。”

因为无法忘记,所以需要宽恕

为什么我们非要从过去挖掘出所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干脆忘掉它?

原因是我们不可能忘掉任何东西。我们不能真正忘掉,我们就只能真正地原谅。

在我们面对自我的时候,对那些讨厌的事情,尤其需要加以觉察和观照。因为那是所有创伤和疤痕所在,是所有心灵疗愈开始的地方。宽恕是必要的,虽然它是令人痛苦的。如果我们不能原谅自己的父母,就会一直处于自毁状态而不能自拔,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否道歉或倾听。有时,我们可能会出现错误的记忆,这往往是由于心理上的压抑造成的。有些人会通过一种叫做"压抑"的心理机制伪造记忆,把某些亲身遭遇的事,排除到意识之外。然而,尽管我们没有在意识层面记住它,但它并没有真正消失。实际上,它变成了一个纠缠我们的魔鬼,使事情变得更糟。

宽恕不是忘记,也不是沉湎于否认。相反地,宽恕让我们拥有全新的开始,远离缠绕着我们的愤恨,迎接新的机遇。

宽恕有益于身心,这不仅对他人,同时也对自己大有裨益。尤其当我们自己犯了错误或有罪恶感的时候,倘若宽恕自己,就不需要再感觉自己像个罪人那样理应受罚。

宽恕是自私的

宽恕是一件困难的事,为了逃避它,我们才总是试图把令人反感的东西从脑子里赶出去。对于那些在幼时,遭到父亲或继父性骚扰的女子,她们有可能会真的忘记那些事。她们甚至都不记得一点蛛丝马迹,原因是她们压抑它。但是最后,这些女人却不得不去接受治疗,因为她们无法处理好同男人们的关系。她们把自己的感情生活弄得一团糟。她们尽管不记得童年的经历,却摆脱不了它的阴影。早先的那些经历,她们并没有真正忘记,那些东西还在继续纠缠着她们。

我们不可能真正忘掉任何东西,充其量是跟它达成协议,把它保持在一个我们能够记住、又不感觉痛苦的程度。然而,作为第一步,必须首先承认"有罪"。然后再开始愤怒,再审判、定罪。但是要注意掌握好度,愤怒的时间越长,伤害自己的时间也越久。

的确,从根本上讲,宽恕是自私的。宽恕他人,并不是为了他们的缘故。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被宽恕,他们可能不记得他们的过错,他们可能会说:你只不过是在编造。他们甚至可能已经死去。

之所以要宽恕,完全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自己的心灵。如果我们抓住愤怒不放,我们就会停止成长,我们的灵魂就会枯萎。

充满爱和理解的宽恕与其说是对他人的慷慨大度,但更是给自己一份可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