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恰是2013届毕业生求职旺季到来之时。与降至冰点以下的气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市各色的招聘会备受瞩目,应届毕业生热情高涨,一团驰骋职场的理想之火正在每个求职者心中熊熊燃烧。
在信息横飞的微博上,名人们也在时刻关注着这个火热的求职季。初入社会的学子,心怀热情的同时也会面临角色转变的阵痛。毕业之后何去何从?就业当前,要怎么割舍昔日的人生追求?对学子们的疑问,网上不乏各种金玉良言,唯独知名学者李开复,奉上题为《好文分享关于大学毕业后的几条路》的微博一篇,诚邀学子们“一起看看胡适先生在1932年开出了三个方子”。此文剖析了毕业生们迷茫、踌躇以及恐惧的心理,并以“三个方子”为毕业生们指明了未来之路。思想的魅力不可小觑,时隔80年的箴言在今时今日依然奏效,短短一天,李开复的这条微博便引来万人转发、千人评论。
内容解读
三剂良方阻止“堕落”
通过微博,很多人穿越到了80年之前,而后惊觉,人生的真理其实一直未变历史上的任何成功者都是思想的主动者和严格的自律者。对于当初的学子,胡适先生最先分析了学子困苦的病因。
“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现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期地烤炼就熔化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理想容易幻灭,人更容易为现实所奴役,没了求知欲,紧接着便是没了人生追求,平庸一生也许无错,但放弃理想其实也是一种堕落。对此,胡适给出了三剂良方。
【第一方】
“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可惜当时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养家糊口,生存都是难题,遑论其他?”相对求知欲,生存总该排在第一位,但胡适却生动地指出,求知者的心中时常会有一个问题在熠熠生辉,对答案的追索犹如追求自己倾慕的女子,那时,繁重的工作、遥远的路途,甚至贫乏的物质则都不再是问题。
【第二方】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职业尚无,谈何兴趣?胡适在讲第二方的时候,也提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实状况。就半路出家或者被迫改行的求职者而言,工作中存在的趣味寥寥,甚至有时堪比苦工。此时,心中生出的困苦只靠牢骚是无法扫除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培养一种兴趣,让生活不再枯寂,精神免于烦闷之苦。
【第三方】
“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在演讲中,胡适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幸,民族国家沉沦,世界强权当前,生命看不到一线希望。但是,最悲观失落的时候,才是一个人培养信心的最好时机。胡适提醒学子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能拥有这样的信心,自然也是好的。”
各方声音
今时今日,生存、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仍旧是人们议论的主题。种种思想上的奋力抗争,都与胡适先生80年前的这段演讲不谋而合。
毕业生:与坚硬现实迂回
胡适:生存都是难题,遑论其他?
杨然:能有份工作就不错了,谁还去管专业?
杨然(化名) 男 21岁 大四学生
我刚上大一那年,就看到网上评论,说我们法学专业最没前途。现在大四快毕业了,我确实有这种感觉。前几天参加招聘会,我眼睁睁看着理科生把手里的一摞简历全都递了出去,唯独自己的这一份活像是滞销品,无论我怎么推销,还是很难找到和法学对口的职业。现在,我父亲托人在一家购物网站帮我找了一个销售专员的工作,那边说等着我下学期去实习,可我心里不是滋味。我不信这四年所学真的百无一用,可现在工作那么难找,我又不敢放弃这次机会。
过来人:积攒信心不惧改变
胡适: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
于佳:我通过业余时间的进修,取得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于佳 女 30岁 家装设计师
刚毕业时,我在公司前台当文员,偶尔接听电话,这种工作平静而又无聊。
我的本专业是工艺美术设计,和文员几乎没关系,当初入行,完全是迫于无奈。
其间,我报考了动画设计班,学习3D绘图设计,学成以后,我立即辞职,先后在3个家装公司任职。现在,我的工资比第一个单位的高级职员还高,但这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