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加班了

2012-11-5 10:17:00
  • 他是我最好的员工,经常一天工作十个小时,有时更多。   你的老板是这样评价你和同事吗?也许是。在2010年的一项调研中,金柏莉·埃尔斯巴赫(Kimberly Elsbach)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对39个公司经理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结果发现,这些经理们往往认为那些在办公室呆的更久的下属更敬业、

他是我最好的员工,经常一天工作十个小时,有时更多。

  你的老板是这样评价你和同事吗?也许是。在2010年的一项调研中,金柏莉·埃尔斯巴赫(Kimberly Elsbach)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对39个公司经理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结果发现,这些经理们往往认为那些在办公室呆的更久的下属更敬业、努力和负责。

  乍一看,这似乎颇有道理。时薪制和传统的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制,让我们以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评价员工。然而,对于如今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无疑是大错特错。律师、咨询顾问和分析师的价值不是他们花费了多少时间,而是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创造了多少价值。

  更糟糕的是,当管理人员以员工的工作时间来评价员工的时候,他们阻碍了员工养成富有成效的工作习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员工的工作时间而不是工作成效,这让专业人士回避思考这个问题:我现在的工作方式是最有效率的么?结果就是,专业人士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率。

  各种商务会议就是典型例子。很多专业人士认为各种会议非常浪费时间。在一个调研中,白领人士表示,三分之二的会议纯粹浪费是时间:不断重复各种信息,讨论经常离题十万八千里,过度冗长、空泛,这就是会议。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在埃尔斯巴赫的调查研究中,一位管理人员这样描述某位属下员工:

  “这家伙在会上总是一言不发,但每次会议他都按时如期出席,而我们会注意到这一点,因此我们会认为他是一名努力工作、值得信赖的员工。”

  换句话说,这位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不是基于他给会议带来的价值有多大,而是仅仅基于他是否出席会议。正是因为这样,也难怪公司里总会有那么多毫无必要、毫无价值的会议。

  更广意义上讲,很多专业人士之所以没能高效率地利用时间,是因为他们所在公司倡导时间导向型文化,这使得他们不会去认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有时,这会让专业人士花很长时间对某项细节工作精雕细琢,比如:公司内部报告的格式,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更有用的工作上。

  最坏的情况是,如果以所花时间多少来衡量工作成效,那么员工取得工作进步的唯一途径就是,在办公室多呆些时间――而这对于他们的生活很是不利。2006,西尔维亚·安·休利特(Sylvia Ann Hewlett),凱洛琳·芭可·魯斯 (Carolyn Buck Luce)在《哈佛商学院》上发表了这样的研究报告:在美国的高收入人群(他们对高收入的定义是:收入排在前6%)中,62%的人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50小时;35%的人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60小时。

  这一数据与我对纽约律师事务所的观察结果相当一致:这些事务所的律师们每年工作时间通常高达3000小时,这相当于在每年的50周里,他们的周工作时间为60小时;如果再加上一些没事先安排的工作时间,这些律师基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这样,他们睡眠时间尚且不足,更不必说花时间去照顾家庭或者娱乐享受了。

解决方法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在工作上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呢?首先,得经常评估自己的时间运用――即使,公司文化并不要求这一点。

  即是说,要明确知道,对于自己、公司、老板,哪些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哪些并不重要。因此,要对这些事情的优先顺序,进行严格细致的判断。然后,要准备对一些无关紧要的要求说“不”,比如:

  1、拒绝不必要的会议。为礼貌起见,你可以解释一下自己当前的工作量,并要求看会议记录。

  2、在查看个人邮件时,大胆使用“删除”键。

  3、即使不能对某一要求说“不”,也得在心里明白:对这件事不必全幅精力,不必花过多时间,除非你想把这件事做到精益求精。

  虽然个别员工会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但就公司而言,进行激进的改革,得需要意志坚强的公司领导,让他们对公司明文规定或者不成文规定的奖励机制进行改革,比如:如果有员工周六过来公司加班,完成的工作本来可以在正常工作时间完成,是否有必要表扬这名员工?是否有员工怀疑别人之所以早点下班,不过是为了去参加孩子的棒球比赛?

  当然,这样的改革进行起来并不容易,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虽然制订项目指标或者进行主观评估难度更大,但聪明的公司领导人知道,他们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员工能力和潜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得关注他们的工作效果,而非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