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看到“496.22km/h”这个数字,心里最先浮现的会是什么?
是豪华跑车的极致性能?还是某种飞行器的速度?实际上,这正是刚刚诞生的全球量产电车极速新纪录——而主角“BYD仰望U9 Xtreme”,把这串数字写进了中国汽车史和世界电动车史的新篇章。
十五年前,中国高铁CRH380B-6402L曾在京沪高铁徐蚌段一举创下487.3km/h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速度纪录。(法国TGV的574.8km/h纪录是在深度专用改装状态下的特殊产物,暂且不在同一量级讨论。)
6年前,“布加迪Chiron Super Sport prototype”打破量产车极速纪录,达到490.48km/h。
而今,比亚迪仰望U9 Xtreme在德国ATP高环再一次把电动车以及量产车的极速纪录推高至不可思议的496.22km/h。
这背后,有一个小插曲。
早前,在工信部公告里披露的U9赛道版,标称四电机总功率2220kW(超过3000马力),一度被Rimac公司CEO公开质疑,质疑的焦点就是磷酸铁锂电池能否负担如此夸张的输出。
结果呢?仰望连刷472.41km/h与496.22km/h两项世界纪录,这个“内行人”的质疑也成了最精彩的反击注解。
四电机+3000匹马力+1200V平台:电驱领域的“天花板”
从现有信息看,仰望U9 Xtreme采用了四台“易四方”轮边电机,每台功率555kW,总输出2220kW,马力大约3018Ps。
这一动力参数直接刷新全球超跑圈的认知。
每台电机采用双同轴结构:两台电机背靠背水平对置,配套逆变器模块、减速器等都紧凑地集成在同一壳体,这意味着结构极其紧凑,部件小型化难度直线上升。
虽然没有公布权威的功率重量比,但单论已知的数据,全球绝无仅有。
高功率电驱的一大挑战就在于散热。仰望针对U9 Xtreme重做了全车冷却,提升了133%的冷却功率、提高40%的换热效率,从根本上为动力持续爆发“保驾护航”。
而光靠冷却还不够——超高功率意味着供电系统也要彻底革新。
目前业内顶级车型主流已上800V高压平台,方便更高效传输和充电,也是支撑超强动力的前提。
仰望U9 Xtreme直接首发“全域1200V超高压平台”,不仅动力输出再无短板,充电效率也实现质的飞跃。
传统800V系统用1200V耐压SiC MOSFET,但到了1200V平台后,靠常规器件已经没有安全余量。比亚迪自研的1500V SiC模块今年正式发布,理论上为1000-1200V电压平台提供了硬核支持。这套模块不光做得更高效、体积更小、寿命更长,还把耐振性能和散热能力做到业内顶尖。
这也是为什么U9 Xtreme能把动力、电控、冷却、悬架全部拉到1200V平台上——无论能耗还是安全冗余,都给足。
极速背后:30000转/分电机+30C高倍率电池
想冲击极限时速,除了“大马力”,还得追求极致转速和电池放电的极限能力。
U9 Xtreme定制的四台30000rpm高转速电机,采用航空级铝材和超高强度硅钢片、耐200℃高温永磁体,把能效和耐用性堆到了极致。
峰值输出2220kW,3分钟能用光100kWh电池,这在量产车型中前所未有。
为支撑这种“放电洪流”,U9 Xtreme采用了30C赛道级刀片电池、优化内阻与冷却结构,让电池能量以惊人速度输出和回收。
赛道级别冷却系统,正是保证如此高倍率运作不会热衰竭的关键。
驱动系统还面临另外两大工程难题:
四轮差速与轮速一致性的综合算法与传感器精准度——超高速直线行驶时,任意一台电机的响应延迟都可能产生不可控后果;
高带宽、智能云辇-X主动悬挂系统——提升在高弯道、强动力下的行驶稳定性与灵敏度。
不止是机械与极限,更是系统级的胜利
很多人理解极速是“炫技”,但百年来不断突破的极速纪录,其实正是汽车产业最系统性创新的缩影。
比亚迪仰望U9 Xtreme在电机、电池、冷却、控制、平台乃至轮胎、刹车的全维一体创新,使“看似无用”的极速,成为推动汽车工业进步的共同动力。
未来,今天U9 Xtreme上的每一处“黑科技”,也许都会最终流向普通人的座驾。
如需进一步精简、突出某一部分技术亮点,或适应不同受众读者(比如更强调科普性或面向汽车行业专业读者),可以再细化调整,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