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48V低压系统从数据中心、通信延伸到汽车领域,并持续升温。随着整车智能化和电动化推进,48V正在被更多车企纳入技术路线和研发计划。那么,从12V升级到48V,背后真正的推动力是什么?
为什么要从12V升级到48V
配电需求的激增
智能化功能的上车速度远超预期:高算力域控/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算力平台等,都显著抬升了低压侧的功率需求。
舒适与驾控功能上量:如主动悬架(eARC)、电动助力转向(EPS)、电动门/座椅(含零重力座椅)、热管理执行器等不断增加。
传统12V系统在大电流供电下,线束粗、损耗高、热管理压力大,难以支撑持续扩张的用电清单。
降损与轻量化诉求
在同等功率下,将系统电压从12V提升至48V,电流可约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线束截面积与重量随之下降,配电损耗显著降低,利于整车能耗与续航优化。
更高电压有助于提升电气系统效率,为车身造型、热管理与能耗指标腾挪空间。
产业现实:为何48V尚未全面铺开
成本与车型定位
对多数中低端车型而言,48V并非刚需,车企在整车成本与收益权衡下推进谨慎。
供应链成熟度不足
由于规模尚未形成,关键器件成本居高,生态仍在培育期。目前真正大范围采用48V的量产车型极为有限,高端车型的导入节奏也受到供应稳定性与系统改造复杂度影响。
即便个别车型已导入48V,也可能采取分域/分回路的渐进式方案,而非整车低压全量切换。
技术挑战:从器件到系统的系统性升级
功率半导体与电源管理IC
需要更高耐压规格(更高正常工作电压与绝对最大额定电压)、更低导通电阻(Rds(on))与更优的热设计/封装能力,以应对更高电压与更大功率密度。
高电压BCD工艺与功能安全
大量器件转向更高电压的BCD工艺,将高压功率器件、模拟前端与数字控制集成在同一芯片上。
必须满足AEC-Q100/Q101车规认证与功能安全要求,覆盖设计、晶圆工艺、封装与测试的全链路升级。
系统级保护与架构
高边开关、电子保险丝(E-fuse)等保护与配电器件成为关键,既要满足快速故障隔离、过流/过温保护,也要兼顾瞬态抑制、诊断与可维护性。
供应链动向:本土厂商的窗口期
有厂商已实现48V高边开关的量产与前装导入,并推出用于线束与负载保护的E-fuse产品,针对48V带来的更高短路应对能力和诊断需求提供支持。
在工艺侧,与晶圆厂联合开发更高规格的垂直BCD平台,成为48V高边开关等器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来自消费与工业电子领域的电源链路积累(拓扑、控制、热与可靠性工程),加速了车规级48V产品的产品化与规模化适配。
趋势研判:智能电气化与48V的协同增量
随着座舱和底盘域的智能化程度上升,48V的价值从“单点降损”过渡到“系统效率与可扩展性”的平台收益。
车企主导的电子电气架构重构,将推动48V与高压主系统、能量回收、热管理协同演进,形成新的配电与保护体系。
对国内产业链而言,48V是一次“器件—工艺—系统”联动升级的契机,具备技术突破与加速国产替代的现实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