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人形机器人站上“破圈”拐点
行业共识正在形成:自2025年春晚将宇树机器人带入大众视野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热度持续攀升。多家机构预计,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20亿美元,工业场景占比超过60%。
中国市场表现亮眼:全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2.4亿元人民币,产量或突破1万台,预计占据全球接近一半份额。国内头部企业开始加速推进,国产具身机器人迈入关键阶段。
行业声音:降温预期,回归本质
宇树机器人在国内赛道中关注度最高,但其创始人兼CEO/CTO王兴兴在近期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表态相对理性:硬件总体“够用”,后续重点在于细节完善、成本下降、寿命与可靠性提升。
真正的瓶颈在“具身智能模型”尚未出现阶段性突破。他将当下状态比作ChatGPT诞生前的自然语言处理阶段:若机器人能在陌生环境中准确理解指令并顺畅执行任务,才算触达临界点。
因此,当前更多能看到的是运动表演类应用:一是落地门槛较低、便于呈现;二是让机器人立刻在家庭或工厂大规模承担高价值劳动并不现实。但这不代表无价值——如同早期个人电脑,生态与应用需要时间积累。
在他看来,娱乐与生产力并重,哪个技术环节先成熟,哪个场景就先跑起来。
公司层面,宇树已启动上市进程。王兴兴将其视为企业进入更成熟管理运营阶段的必经节点。
产业打法:有人做“技术指标”,有人拼“产业链速度”
智元机器人成为另一条主线。其在工业场景落地上动作频繁: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合作,近百台远征A2-W轮式通用机器人在工厂部署,覆盖动力总成与减速器车间15个上料点,承担原材料配送与空箱回收,高频搬箱替代人工,有助于缓解重复性劳动与腰肌劳损风险。此前单班次“千箱级”直播作业,已验证产线匹配度。
资本与生态协同加速:近期获得LG电子与未来资产的战略投资,更多被解读为“资源型”战投,帮助对接供应链与渠道;入股玉树智能机器人,拓展环卫与消费级装备方向;通过对上纬新材等上游企业的资本布局,构建从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产线集成到场景落地的立体化体系。
垂直整合节奏快:对标“比亚迪式”纵向整合路径,智元在2-3年内快速完成零部件—本体—场景—资本平台的贯通;同时与绿的谐波、奥比中光、富临精工、均普智能、卧龙电驱、蓝思科技、软通动力、大丰实业、东阳光等形成合资或深度合作,在关键环节“卡位”。
技术与产品侧:自研“智元灵渠OS”开源架构,打造远征/精灵/灵犀三大产品族群;2025年规划出货数千台,已拿下来自通信与汽车制造等亿元级订单。整体打法既有“造车思维”的制造纵深,也有“平台思维”的生态构建与“资本思维”的效率加速。
小结与判断
宇树更像“技术与形象代表”,其观点为行业降温,强调具身智能的真实瓶颈与长期主义;智元则以大单与整合能力展示了商业化速度与产业组织力。
人形机器人离全面普及仍需时日,但在资本与产业的同频共振下,具身智能的关键拐点有望被提前。技术突破与场景规模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相互促进、交替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