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锋锂业推出大容量固态电池,助力中国储能突围新拐点
近日,赣锋锂业固态电池研究院院长林久博士对外介绍了公司在固态储能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公司团队不仅在固态电解质材料研发上实现重大突破,还以国内领先的304Ah大容量固态储能电芯,向业界展现了技术成果在安全与性能上的应用前景。
在储能产业链升级日益加速的当下,赣锋锂业凭借原材料、电芯、系统集成到电池回收的全链条运营,实现了稀有的全流程自主掌控。数据显示,其储能电池累计交付量已超过21GWh,自主投资及在建储能电站规模亦超20GWh,为技术转化和场景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赣锋锂业目前正同步开展氧化物与硫化物两大固态技术路线。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1.5mS/cm,25微米超薄陶瓷片可以稳定量产;硫化物体系更是在电导率和产业化成本上实现“双突破”,批量制备技术打破成本壁垒,电导率已提升至12mS/cm以上。
在储能关键性能上,公司展示的304Ah方壳固态储能电芯,在与传统液态电池同等工况下循环40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出后者12个百分点。尤其在初始1000次循环阶段表现出的优秀稳定性,有望显著降低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
在安全测试方面,该款固态电芯通过8mm针刺实验后仅升温至260℃,未出现热失控现象。相比之下,液态电池常因短路导致剧烈燃烧甚至爆炸,固态电池在电解质材料根本革新下,极大提升了本征安全。
对严寒地区的应用,赣锋锂业固态储能电芯在锡林郭勒盟面对-30℃低温环境时依然保持85%以上容量,为高纬度地区的储能场景带来新的技术可行性。
在系统安全层面,公司提出了“6-BTR”多重防护体系:包括柔性固态隔膜与高安全正极、低热导隔热层、主动液冷、系统抗震与高防护标准、毫秒级电气保护、分级消防联动以及端云协同的智能预警。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已率先通过GB44240-2024系统级安全标准认证。
随着企业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的项目陆续投入运营,中国固态储能产业面临新一轮技术变革。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半内,固态储能度电成本下降接近五成,产能利用率攀升至82%,中国企业已逐步掌握行业主动权。
赣锋锂业以全产业链能力、原创技术突破和场景落地的综合实力,正推动中国储能产业走向全球标准定义者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