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拟芯片产业透视:工业复苏明显,汽车市场仍待突破
模拟芯片作为电子产业的“温度计”,广泛服务于通信、汽车、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医疗等多个高敏感行业。这些终端领域的周期变化,往往会在模拟芯片大厂的财报中直观显现。因此,跟踪行业龙头的业绩表现,能够洞察整个电子产业链的冷热变迁。
龙头业绩释放复苏信号
刚刚,全球模拟芯片巨头德州仪器(TI)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该季度TI实现收入44.5亿美元,环比增长9%,同比增幅达到16%,运营利润更是同比提升25%。总裁兼CEO Haviv Ilan在财报发布会上指出,这轮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领域的持续回暖和市场需求复苏。
分业务来看,除了汽车芯片外,TI各大终端市场普遍实现环比、同比双增长。工业领域同比增幅近两成;个人电子产品和企业系统营收分别大涨25%和40%;通信设备相关业务更是同比增长超50%。这些数据既反映出模拟芯片整体回暖,更预示着下游产业的重启。
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复苏力量回归
半导体行业一直以明显的周期性著称。产业的“冷热交替”受技术节点、更迭速度、下游需求、宏观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周期长度一般为3-5年。最近一年,以工业、消费电子、通信设备为代表的下游需求逐步增长,成为支撑模拟芯片厂商业绩的主引擎。以中国为例,2025年二季度末,国内工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0.7%,反映出制造端的投资周期已经启动,带动相关半导体需求同步回升。
汽车芯片市场:短期承压,长期可期
与工业、消费电子不同,汽车市场的周期复苏明显滞后。汽车属于大宗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更倚重宏观消费信心、居民收入和企业预期。此外,全球汽车行业还受到地缘、关税等外部扰动。
从权威机构S&P Global Mobility的预测看,2025年全球新车销量温和增加至8960万辆,同比增长仅1.7%,轻型车产量甚至略有下滑。美国和欧洲两个主要市场中,美国由于新能源渗透不及预期、库存高企等问题,短期复苏动能依旧有限。而中国市场则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截至5月新能源乘用车辆产销同比均超44%。
车用芯片自给率提升也对国际巨头带来压力。中国市场2024年汽车芯片国产率已升至15%-16%。加上当前无论是传统MCU还是AI芯片,其市场普遍面临去库存压力,据Gartner预计,车用芯片库存天数将在今年第二季度逐步回归历史均值。
除TI以外,ADI、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厂商也在近期财报中坦言汽车市场阶段性承压。ADI二季度业绩受益于美国客户提前拉货,但三季度相关收入可能环比下滑。意法半导体2025Q2业绩亦显示汽车MCU需求未有实质性回升,库存消化成为近期主旋律。
不过,行业机构普遍认为,当前的库存调整为后续市场复苏奠定了健康基础,随着全球宏观政策转向,特别是美联储降息等刺激,年内汽车市场有望逐步复苏。但更加持久的驱动力,仍要依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落地。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预计,2025-2030年,全球车用芯片行业有望实现11.5%的年复合增长率,涉及AI芯片、车用存储、智能座舱等细分板块的年均增速更可突破20%。
尾声:周期轮动中孕育新机
整体而言,全球模拟芯片产业在2025年上半年表现出明显分化格局。工业、消费电子、通信等行业需求回暖,成为业绩增长“发动机”;而汽车芯片板块仍处深度调整期,库存去化和市场信心修复尚需时日。
但产业周期的波动,总孕育着下一轮成长的机会。随着新能源渗透、智能化浪潮不断推进,汽车芯片、AI计算、车联网等高成长细分赛道,未来有望成为拉动芯片行业新一轮繁荣的关键动力。对于所有芯片企业而言,能否把握这一历史性窗口,在短期调整期锤炼自身能力,或将决定其在下一个行业拐点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