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移动电源的安全问题频频引发关注,尤其是在充电宝自燃和召回事件不断的背景下。6月16日,罗马仕宣布对49万多台移动电源发起大规模召回,并已向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递交详细召回方案。用户可选择免费更换同等价值新品或直接退款。
罗马仕表示,本次召回由于个别产品在极端条件下电芯原材料存在安全隐患,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过热,进而带来燃烧甚至更严重风险。此次涉事产品包括PAC20-272、PAC20-392和PLT20A-152三款型号,生产日期涵盖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其中PAC20-272数量最多,超过33万台。目前相关产品已经下架处理。
事实上,自燃与安全事件已成为移动电源行业屡见不鲜的风险点。今年6月初,“北京多所高校禁用罗马仕充电宝”话题引发热议,不少高校发出通知,提醒师生排查、停用特定型号。原因是近期多起20000mAh的罗马仕充电宝在充电时爆炸,相较其他品牌风险更高,相关部门呼吁用户妥善处置。
短短一个月内,国内外多起航班出现充电宝冒烟、起火事故。包括5月末南方航空杭州飞深圳的航班因乘客相机电池和充电宝冒烟被迫返航,6月山东、上海航班相继在落地或飞行中因充电宝起火引发紧急处理。国外方面,美国联合航空今年2月、美国西南航空5月底分别出台、加强了便携式充电器机上安全规定,以降低自燃造成的飞行安全隐患。
不仅罗马仕,6月初Anker(安克)也在美国官网发起召回,涉及2016至2022年间在美销售的A1263 PowerCore 10000移动电源,数量逾110万台。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报告称,Anker相关型号已记录19起起火爆炸事故。厂家针对召回,为用户提供了更换新品或礼品卡等处理方案。去年11月,户外品牌Quad Lock也因类似问题在美召回超过1.5万件移动电源,全球事故报告累计170起。
移动电源为何会频繁发生安全问题?核心原因多源于内部的锂离子电池。移动电源常用两类电芯:一类为金属圆柱电池(如18650、21700等),另一类为软包电池。圆柱电池具备稳定外壳,耐压较强,热失控时可能出现喷火,极端情况下也有爆炸风险,由于金属外壳,散热性能更好,生产工艺相对成熟,一致性和可靠性较高,成本也低。但它们体积和重量相对较大,难以做得极薄。
而软包电池无金属壳,重量更轻、能量密度更高,可适应不同形态的产品,便于设计各类小型化设备。其内部电阻较小,适合高倍率放电,被广泛用于无人机、航模等领域。但软包电池的保护性和导热能力不及金属外壳,容易鼓包或被刺穿,并且在长时间高功率输出下更需关注散热,极端条件下有热失控风险。
移动电源事故频发的另一个因素在于成本压力下,部分厂家在电池品质控制上出现疏漏。例如过去三星Note7爆炸事件,便是因新材料或制造工艺缺陷易导致局部热点,引发热失控。
电池管理系统(BMS)也是安全的关键防线。BMS会实时采集每个电芯电压、电流,监控温度,保障各项参数在安全区间内运行。一旦监测到异常,BMS会分级报警乃至自动切断充放电。部分不合规厂家为节省成本甚至省略温度传感器,极大增加了安全隐患。除了精确监控,BMS还能动态调整充放电参数,严防深度过充过放、短路等异常状况诱发事故。
总的来说,移动电源的安全需从源头把控——选择高品质电芯,加强BMS保护,多点温度监控,合理结构设计、良好导热处置,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切实降低自燃、爆炸等风险,守护用户安全。
以上内容已根据行业消息和技术原理进行了重新编辑和梳理,注重信息表达和结构合规。如有特定品牌、科普风格或不同使用场景需求,可进一步调整,欢迎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