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企业新闻

中国的IT产业衰落了吗?

2025-3-31 10:01:00
  • 中国的IT产业衰落了吗?

tob_id_3629

中国的IT产业衰落了吗?

球手机的增长率更达到30%,通讯设备和网络设备同样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势头。而电信行业的增值服务业务已经造就了并即将造就一批产业强者。一定会有人问,在这种情况下大谈中国IT产业的衰落,是否有杞人忧天之嫌疑? 是的,纯从数字来看,中国IT产业依然如日中天,丝毫没有下滑的趋势。从中国的人口近十年来1%左右的增长率和GDP约8%的增长来看,IT产业仍然处在快速增长期。 面对这些数据,笔者要问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近二十年来,在IT行业的大舞台上,IBM、HP、微软、CISCO、DELL、ORACLE、SAP、联想、华为等等企业成为这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中令人目眩的明星,比尔盖茨们富可敌国,柳传志们高山仰止。那么,在未来的二十年间,故事是否会继续? 第二个问题,计算机和电信都是中国最早和国际接轨的行业,一开始任正非、柳传志们就要直面IBM和CISCO的竞争,多年以后,在计算机硬件和通讯设备领域,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但是,软件和服务领域,至今也没有能和微软、EDS、IGS相抗衡的企业,只有用友和金蝶依靠高高的壁垒拥有了一片不大的天空。那么,中国的软件和服务业务将何去何从? 第三个问题,据说美国的中小企业5年期存活率能达到68%,而中国的中小IT企业的存活率离这个数据差很远,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关村的企业每9分钟死掉一个”路人皆知。最近几年以来,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诸多IT企业都开始对自身的生存忧心忡忡,既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赢利能力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也相差甚远,“转型”又开始持续成为各IT媒体上的热门词汇。那么,过去中国IT产业的数据增长给这些中国企业带来了什么,未来的增长又会给中国的从业者带来什么? 为了能够了解未来会发生什么,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远眺窗外”,看看那些已经发生但尚未对现实产生全面影响的事情并加以分析。 先说一件已经对现实发生了比较强烈冲击的事情,再来返本溯源,看这一步步是怎么发生的――从不介入IT的国美大中开始热卖“3C”产品,原有的IT分销商惶惶不可终日,纷纷自嘲曰“我们哪里是高科技,和摆摊卖白菜的没什么两样”。我们来看一下蝴蝶的翅膀是如何扇动的,第一步,个人电脑的出现直接催生了互联网;第二步,互联网和通信的发展使全球信息传递成本降低;第三步,微软和Inter逐步形成垄断趋势,行业标准逐渐形成;第四步,经济全球化使全球资源开始重新配置,超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电脑及配件产品完全同质化,既使是标榜高科技的IBM电脑与纯粹本土的神舟电脑也没什么本质区别,这也导致了定位为微笑曲线左端的IBM放弃了个人电脑业务;第五步,随着个人电脑及相关产品由原来的专业产品日益成为家用电器,个人电脑业务的整个商业链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IT分销商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奶酪。 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第一,我们不用从个人电脑的出现就开始杞人忧天,实际上我们也根本无法了解,但是当全球化生产开始之际,我们就应该能够看到危机了。就象那个笑话所言,当狮子在后面追赶的时候,你需要比别人跑得早或跑得快;第二,我们之中不乏有远见者,“卖白菜”的说法似乎若干年前已经出现了,但付诸于行动的似乎不多;第三,IBM PC是一个反例,3年1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就来自于对未来的把握不够清晰,但同时,IBM把握自己的能力是超强的,它非常清楚自己是什么和为什么,自2000年甚至更早,他

中国的IT产业衰落了吗?

们就开始了业务重建工作。从这个角度看,IBM是非常值得中国的企业学习的;第四,体验经济中所需要的观念变化已经开始发生了,PC已经不再是高科技的代表,而是作为电器或者工具,成为新“三大件”之一,来改变企业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是一个本质的变化,人们的态度由“畏惧”变为“熟悉”,注意力由“这是什么”改为“它能帮我作什么”。第五,那么企业级的电脑产品未来会怎么样,依靠摩尔定律积累的财富会继续源源不断吗?值得思考。 另外一个例子是国内的运营商开始致力于ARPU值的提高,这说明运营商面对的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存量市场,随着竞争的加剧和运营商效率的日趋稳定,电信运营商业务的增长将日趋减缓,虽然3G炒得沸沸扬扬,但是每从消费者的口袋里多抠一元钱,都要花比以前大得多的力气。作为IT产业链条的龙头之一,运营商的预期收益如果下降,整个产业链条吃紧将是意料之中。预期吃紧的环节包括了通信设备供应商、通信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独立软件开发商等等。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学到几点,第一,天下没有永远的盛宴,在发展的进程中也许有短暂的四季交替,但从长期而言,市场终究会成熟,到那时,问题不会被发展掩盖,竞争更加残酷,企业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二,运营商IT投资的方向将发生变化,一定会从硬件占大头的基础类投资转为以软件和服务占大头的营运类投资。2004年,我国软件产值2300亿元,占IT总产值的7.8%,占GDP的1.36%。与发达国家相比上升的空间很大。也就是说,软件和服务的发展值得期待。 近十年来,汽车电子产品发展的日新月异,甚至开始成为衡量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的时速表、发动机转速表、油量表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集体“退休”,取而代之的是全方位的摄像头和一块集网络、诊断和数字显示为一体的触摸液晶屏。当故障发生,车载信息系统将告诉我们故障的原因和位置,显示在液晶屏上。有数据显示,未来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的比例将达到50%。可以看到,IT作为一个新的引擎,对传统工业的影响和改变正在逐步加大。在未来的几十年中,IT产业的发展重点将不再是技术的更新换代,而是如何去帮助其他行业用IT工具创造全新的发展机会。 我们再来看一个看起来与汽车电子化不搭界的问题,国内ERP的实施成功率一直没有权威的统计,业界一致认可的标准是20%。无论是什么ERP软件,也不管哪方和尚来念经,实施好像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前人失败,后人依然没有得到多少教训,依然重蹈覆辙。实施问题成了软件开发商和客户同样头疼不已的问题。与ERP相关的最近的动向则是出现了几千元的低端ERP产品,业界为之争辩不休。还有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 BPR(企业流程再造)被西方的IT咨询公司和软件公司拿到中国来作为优势理论,“要上ERP,必先BPR”,要知道,早在1995年,其理论的奠基人Michael Hammer就已经承认失败,西方企业在实施BPR后,70%的企业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更糟。西方如此,中国企业会表现得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