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精选文摘

香港:谢谢你把我照顾的很好!

2015-8-27 17:03:00
  • 相信很多港漂,每一年,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还要在香港呆多久?到底选择是去是留?看过这篇文章后,你的心里也许会有一个答案。

香港:我爱你,对不起

离开这座城市前和一个前辈吃饭,透过餐厅的落地窗可以俯瞰整个维港。阳光灿烂的傍晚,空气澄澈,座座直冲云霄的大厦与蔚蓝的大海,海上的天星小轮与天上的直升机,都被镀了一层金光。不时有人离开餐桌到窗前拍照,纪念这个城市入夜前的最后辉煌。“我已经在这里太久了,没办法,”前辈对我笑着说,“你走的是时候,别回来了。”

我在香港的四年,是香港不断撕裂、中港矛盾不断激化的四年,整个城市的气氛越来越极端和压抑,令人莫名焦躁。我以为我会头也不回的走掉,就像我当年头也不回的离开家乡、后来又坚决选择离开北京一样——但我做不到。我平生第一次为了离别而坐立不安,脚步向前,却不停回望。

是的,我爱香港。

香港夜景

这是个小小的、冷漠的、繁忙的都市。城市本已够狭小,地形又复杂,于是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土地被开发,却要同时承担八百万的人口。你永远要不断穿插在拥挤的人群,人群永远行色匆匆在摩天大楼的夹缝中。维港的灯火再炫目,你终究要回到那个几乎转不开身的居室。

虽然地理上香港是亚洲社会,但文化上她更偏向西方——这里相信规则远胜过人情,于是在我们看来,香港人不好相处、顽固而冷漠;在香港人看来,我们不守规矩,无法信任。我接触的大多数香港人,抛去意识形态不谈,是单纯到天真的,往往让人摇头“怎么这么不通情理”——他们不明白为何所有deal都要在餐桌的觥筹交错中敲定,即便有朋友所托也会拒绝为不认识的人写推荐信。同时他们也是固执的,港交所面对阿里巴巴仍是选择坚持同股同权的原则就是很好例子。很难讲清楚内地的“人情大过天”和这里的对规则近乎偏执的固守,哪一种更为优越,只能说要各取所需。或许香港更适合内向者,你不需要高超的人际沟通技巧,也可以在香港活得很舒服。

这个城市各项规则繁复细致到令人哭笑不得——乱穿马路要罚款,坐小巴不系安全带要罚款,高层住户任由冷气机滴污水也是犯法??也由于完善的规则和港人对规则的尊重,香港如一台精准的钟表高效有序地运行,反过来得以在如此逼仄的环境和有限的资源里尽量提供给你生活的体面和尊严:行政手续清晰简洁,完全没有“找人”的需要;各项公共设施覆盖极为成熟完善,永远都会为残障人士留出空间;排队和保持距离是神圣法则,高峰期的地铁也不会硬挤,不会被迫与人胸背相贴、挤出地铁时衣服上沾的全是别人的汗液……是的,这是个貌似繁忙与冷漠的都会,但离开时你会怀念这个城市严谨刻板规则下的高效有序,以及在这无数似乎不值一提的细节中给你的照顾和尊重。

有意思的是,香港的生存空间虽如此紧迫,我却在其中寻找到了自由与无限可能性。当然,这或许也是离家远的好处,离开了亲友过度的关心,你便有了机会独立思考,而香港这个社会相对多元的价值观以及开放和包容的氛围让你得以敢于寻找自己:只要别作奸犯科,你做什么随意,没有异样眼光,没有道德批判。内地对同性恋的舆论似乎宽容,但却没有名人真正出柜,而香港明星出柜已不算大新闻;之前內地某网红女神和电商大佬的恋情曝光时舆论一片哗然,我身边的香港人就对这种反弹感到莫名其妙,“差二十岁怎么了?”。我发自内心地感激这人生重要的四年我在香港渡过——在我最茫然的時刻,香港给了我足够的机会和自信去尝试。四年里,是香港教会我不迷信权威,坚持寻找并相信自我的价值。我被她包容,也学会了包容。

伊人不再

“唱衰香港”是一种流行。在香港,人们慨叹“the city is dying';而这些年香港在内地媒体上的形象,更多是一种没落又能作的感觉。或许是内地媒体曾经灌输给我们的香港的形象过于繁荣美丽,第一次来香港的人会失望居多——迪斯尼这么小?!时代广场还没我家院子大?!会展中心、星光大道有什么好看的?上海超越香港,很快的事情啦!

香港有没有那么差?个人认为没有。拿近日A股股灾事件来说,无论从监管层的处理经验、市场的成熟度、市场参与者的构成和思维方式、以及舆论反应来说,A股虽然规模位列全球前三,但仍是“巨婴”(岔开话题来说,这也算好事,总要被洗劫,市场才会真正成熟,也才会有真正的市场化)。“软实力”上的差距,总归跟香港相差超过二十年。

香港有没有那么好?也没有。仅从个人角度来看,香港失去最多的核心价值,是开放和包容,是互相体谅达致共赢的精神。在香港待得时间久了,常被问是否要拿香港永居。我的答案从一开始就没有动摇过,那就是不会。

反水货客等事件令香港在内地的形象直线下滑

很多香港人对内地排斥到无法理喻的地步。去年沪港通开通时,我收到一封投诉电邮,大致内容是请我的财经节目不要再讲沪港通,因为香港市场只会被内地的“脏钱”“污染”。再比如,去年香港文华东方酒店因为将店内指示牌说明中加入简体字而遭到抗议,被人鄙夷这家老牌豪华酒店向内地客户“跪低”。

多年异乡漂泊,我理解一个大都市总会有排外的噪音。而且,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出现再奇葩的言论和行为都不足为奇。让我心寒的、或者是真正让我考虑离开香港的,并不是这些极端排外的言论和行为本身,而是整个社会对这种极端排外的示弱、纵容甚至默许——那场闹剧的结尾,是文华东方很快地将指示牌中的简体字撤下并道歉,好不容易看到一篇反击的文字,却是极力解释简体字的历史,却没有人敢去质疑这种示威的无聊和可笑。与之相似的种种事件,对我而言,这才是真正的“跪低”,由理性向民粹“跪低”,由开放包容向盲目狭隘“跪低”。恨不需要理由,就如爱不需要理由。在这种莫名仇恨中,香港失去的是一个我尊敬钦佩的文明的底线。

对内,香港社会也逐渐撕裂,在针锋相对中压缩了自由的空间,在对彼此的猜疑中遗忘妥协共赢的价值。就如“兰桂坊之父”盛智文说,香港卡住了(“Hong Kong is stuck”),这也是我所感受到的,去年占中时,好几个在香港也算有名气和地位的嘉宾私底下和我倾诉,却拒绝公开发声,我理解他们的压力——那段日子翻着不同人的FB,留言里两种极端阵营相互的恶毒咒骂几乎让人窒息,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与群众相异的表态都可能被洪水般的咒骂所淹没。坦诚讲,那是我感觉最灰的时候。

平日立法会也永远在吵,示威、游行、争拗、咒骂……这让“有能力的人不出声,没能力的人争住做”(李嘉诚语)。香港就如一艘行将没有油的巨船,船上人却为了去哪个港口加油而大打出手,留下巨轮独自在海中打转。港人可以安慰自己澳门的发达是源于其畸形的产业结构、毕竟不能长久;亦可以嘲笑新加坡的高压管制、毫无自由……我绝无意唱衰香港,她拥有的强大的资源和雄厚积累依然会让她过得不错。但问题是,香港未来要怎样走?

李光耀有段话我非常认同,大致意思是,这一代在优渥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想当然以为良好的经济、高质量的教育、优良的社会保障和治安环境都是“理所应当”的,便以为经济发展没那么重要,也是,发展经济自然没有民主抗争听起来更性感。但问题是,对国家或地区而言,尤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那么多“小清新”的空间。我欣赏和赞成追求更良好制度的努力,但乌托邦并不存在,一个社会的前进需要的是不断平衡的艺术,顾此失彼,我们必将失去我们曾骄傲的全部。

是的,内地可能再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也难言如香港般的法制、自由、民主,她走得慢,她犯了甚至依然在犯很多错,但她在向前走。这是我选择回去的原因。

曾经的港人,在发现殖民政府要将大饥荒中由内地逃难来香港的难民遣返回内地时,会用身体拦住卡车;曾经的港人,信奉的是狮子山精神,奋发图强总有出头天。而今那份自信与体面消失大半。你问我为何伤感,这个处于亚洲心脏的城市经历过英国、日本的盘剥,经历过国共两党的激烈争夺,如今仍是龙蛇混杂的远东谍报中心。她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四五次城头变幻大王旗,却在政治漩涡和紧缺资源中得以存活并高度发展,是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惊艳的传奇,是亚洲伟大的荣耀。

而荣耀之光在闪烁萎靡,传奇在被蚕食,在一个没有战乱的时代,在港人自己手里。

我们的判断交给了谁?

我有个嘉宾Y,他手头积累大量一线数据,极擅长楼市分析,是少有的分析不靠臆断而有真实数据和合理逻辑支撑的人,时间也证明他判断的准确——尽管媒体唱了几年的香港楼市崩盘,但实际楼价和成交的表现符合他的分析。Y有一次跟我诉苦,说他为了某较有影响力的本地报章访问而做了大量准备,最后见报却是与他对楼市判断几乎毫无关联的软性内容。Y忍不住打电话询问,那年轻记者嗫嚅片刻道:“Y生,你唱楼市唱得太好了啊。”Y几乎要吐血:“是我的数据和研究让我得出的判断,你觉得哪里不对可以反驳我啊!”那记者无言以对,此事不了了之。

工作几年,内地和香港的嘉宾访问了少说也有几百个,虽只是局限在财经范围,但越问多了,越会质疑所谓“理性人”假设的可靠性。在我看来,人的理性之光如此美丽,却实在是过于微弱,绝大多数时间,我们依靠的是自己的印象做出判断,而印象实在是太容易被感情裹挟。做媒体久了,反而会不断提醒自己,永远对媒体的报道保持警惕。记者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情感判断,就可能造成信息传播的扭曲。人都是基于已知信息做出判断。盲目相信媒体,便相当于把自己的判断交给了他们??可悲的是,资讯发达的时代,人们对未知失去了敬畏——手指一点网络就可以告诉你“正确答案”,你便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以为自己判断正确。而问题是,信息爆炸,是帮助你了解更多,还是加深你的偏见?更可悲的是,人的独立判断,在偏见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我认识诸多高学历、极聪明、在自己领域做得极为出色的港人,居然会轻易相信网络上关于大陆的幼稚的谣言。他们并不是缺乏判断真假的能力,只是经年累月的偏见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很多港人仇恨的是大陆吗?不是,他们仇恨的是媒体里的大陆,媒体里的大陆,贪官卷钱跑,政府暴打良民;媒体里的内地人,无知、自私、没素质、抢了他们的工作和资源??媒体的报道的事件是不是真的?我不怀疑同行的专业性。但媒体报道的是不是全部的大陆?就像大陆媒体里报道的香港,是不是全部的香港?片面的真实如同谎言。几篇“蝗虫”报道已经让很多内地人以为香港遍地是暴徒,而经年累月香港本地媒体上铺满内地负面新闻,又会让多少港人对内地有信心和好感?再加上如今社会气氛开始远离包容开放,人们很难有耐心和包容倾听不顺耳的声音,这样的漩涡越来越深。当人们只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当人们慌忙接收蜂拥而至的信息无暇判别却自以为无所不知,这也是黑暗时代的来临之时。

对所有未知保持敬畏。对一切信息保持清醒。对他人的视角保持宽容。这是香港给我的最好一课。

我不知道自己未来会不会回到香港,我不知命运的洪流会否把我带到完全不同的方向。或许某一天,我不想再闯的时候,会渴望回到这个繁忙而安逸、看似复杂却实际简单的地方。或许某一天,我也会后悔离开她,但我会永远感激在这里的四年时光。很多人问我在香港怎样,这个答案我想了四年,千言万语,唯有一句:她把我照顾得很好。

而我也希望她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