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Labubu带火!消费级3D打印产业链起飞

2025-9-2 9:18:00
  • Labubu带火!消费级3D打印产业链起飞

Labubu带火!消费级3D打印产业链起飞

潮玩热度点燃大众 3D 打印

今年 6 月,《纽约时报》将泡泡玛特旗下 Labubu(拉布布)列为全球顶尖文化符号之一,与星黛露、三丽鸥系 IP 并列。这一现象级 IP 借助泡泡玛特在潮玩圈的品牌势能与渠道覆盖,迅速扩大声量与影响力,并在消费端触发连锁反应。

热度外溢最直观的受益者,是消费级 3D 打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5 月我国 3D 打印设备产量同比增长 40%,4 月同比增长 60.7%,一季度同比增长 44.9%。除 Labubu 等热门 IP 拉动外,更关键的是设备价格持续下探、使用门槛显著降低,3D 打印正从“极客玩具”加速走向“家庭工具”。

在潮玩领域,这股浪潮尤为明显。3D 打印(增材制造,AM)依据三维 CAD 数据逐层成形,跨越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疗、建筑到消费品多行业。近年,其在消费电子与文创潮玩方向增速突出。一方面,消费者能以更可负担的成本获得心仪模型;另一方面,DIY 打印让购买者变身“共同创作者”,参与感与成就感推动复购与传播。

社区生态也在催化增长。玩家在 3D 打印社区分享切片参数、涂装方案与失败经验,形成高频互动的圈层文化;社交扩散带动更多新手入场,进一步放大“内容—工具—用户”的正向飞轮。京东平台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 年 3D 打印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 160%,用户数增长超 200%,其中 90 后占比达 68%。

设备厂商崛起:从“入门国民机”到“高速智能机”

创想三维(Creality):被视为全球消费级 3D 打印“隐形冠军”。凭借累计约 27.9% 的全球市占率长期位居行业前列。经典的 Ender-3 系列以约 500 美元打破欧美品牌在入门段的价格垄断,累计销量突破 50 万台,成为“国民机型”。2025 年推出的 K1 系列引入航空级铝合金框架与 AI 路径规划,标称打印速度可达 600 mm/s;配套“创想云”平台提供 10 万+ 免费模型资源,构建“硬件 + 内容”的生态闭环。根据公开信息,公司正推进港股上市筹备,被市场视作“港股消费级 3D 打印机第一股”潜力标的。招股书披露,2022—2024 年营收分别为 13.46/18.83/22.88 亿元,复合增速 30.4%;按 2024 年出货量计,全球市占率位列第二。

拓竹科技(Bambu Lab):成立于 2020 年,创始团队具有无人机与自动化背景。首发 X1 系列即获得全球玩家青睐,快速拿下“3D 打印机跨境品牌影响力 TOP1”。其用户覆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60 余国/地区,估值已超百亿元。高速、智能、相对“开箱即用”的产品定位,为行业带来新一轮体验门槛的下探。

其他代表:纵维立方(Anycubic)、智能派(Elegoo)、铂力特等国内厂商在不同细分赛道深耕;海外品牌涵盖 MakerBot、Formlabs、3D Systems、Snapmaker 等,产业竞争格局逐步成熟与分层。

值得一提的是,这股需求并未局限于潮玩。宠物用品、益智玩具、教育教具等周边领域也在被 3D 打印“渗透”,场景延展带来增量空间。

产业链分工:从材料到平台的协同提效

消费级 3D 打印机处于中游,上游涵盖材料、核心部件与软件服务,下游直达终端用户。价格与体验的双重改善,推动整个链条更高效地协作。

上游材料

主流耗材包括 PLA、ABS、光敏树脂等。PLA 因易打印、气味相对友好、可生物基来源等特性,成为国内消费级主力,价格约 50–100 元/kg。

代表企业:海正生材在 PLA 方向增长迅猛,2024 年度较 2023 年度销量增长 185.67%;其他企业包括金发科技、万凯新材、联泰科技,以及海外品牌如 Filamentive、ColorFabb、AP&C、3D Metal、Ceramicolor、3DHEAT 等。

上游核心部件

激光器、振镜、光引擎、主板等关键部件决定打印稳定性与精度。国产替代正在提速,装机占比提升。

代表阵列:

光纤激光器:IPG 光子、锐科激光、创鑫激光

扫描振镜:Sunny Technology、Aerotech、深圳市大族思特、金海创

软件与平台

CAD 建模/切片:Autodesk Netfabb、Materialise Magics

AI 生成式设计:腾讯混元、NVIDIA Omniverse、Autodesk Dreamcatcher

3D 扫描与逆向工程:Artec 3D、EinScan、Matter and Form

模型资源社区:创想云、Thingiverse、MyMiniFactory

总体仍由海外厂商主导,但本土工具与平台正在加速追赶。配合社区分享与教育内容,进一步降低“从创意到打印”的路径成本。

下游应用

个人与家庭用户、教育机构、设计师与创客是核心人群。随着设备价格触及中高端手机区间、耗材价格下探,教育教学、家庭 DIY、文创礼品、爱好模型等场景快速普及。

趋势判断与看点

个性化浪潮叠加 IP 经济,持续释放“以内容带动设备”的乘数效应。

速度、稳定性与自动化进一步提升,高速 CoreXY、AI 路径优化、自校准与多材料协作打印将成为主流卖点。

材料生态加速丰富,功能材料(柔性、耐高温、复合纤维、可回收/可降解)扩大可玩性与专业性。

软件端本土化空间广阔:从建模、切片到云平台与模型市场,存在国产替代与体验创新双重机会。

跨领域扩张明确:潮玩之外,宠物、益智、教育、家居改造与小批量定制制造,将成为新增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