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中国主导制定的《电力储能系统第2—3部分电力储能系统运行性能测试》《电力储能系统第3—200部分电化学储能系统设计原则》《电力储能系统第4—2部分电池故障的环境影响评估》三项国际标准正式对外发布。三大标准覆盖了储能系统运行性能评测(IEC 62640-2-3)、电化学系统设计(IEC 62640-3-200)以及电池故障的生态影响评价(IEC 62640-4-2),首次为储能领域建立了涵盖全产业链的国际技术规范体系。此前,国际标准在性能动态评估和环境风险量化方面一直存在显著空白,此次中国的技术体系被采纳,意味着全球制造商在相关领域需遵循中国主导的话语体系。
其中,《电化学储能系统设计原则》明确提出“蜂巢式多级熔断”创新架构,通过在电池模组中集成温度与电压双反馈熔断机制,将热失控蔓延时间由行业平均的17分钟延长至45分钟以上。国内头部企业依据该标准研发的液冷储能柜,在沙特50度极端高温下,故障率降低了38%,标准的工程落地效果已获验证。这类技术规范的推行,将迫使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国内厂商向本质安全型产品升级。
环境风险监管方面,IEC 62640-4-2已被欧洲《新电池法规》采信作为技术参照,其标准条款直接影响欧洲市场准入机制。
中国目前在IEC/TC120(电力储能技术委员会)已主导6项国际标准(占比35%),在数量上超越了日韩欧美,成为全球储能标准的话语权中心。这不仅提升我国在全球新型电力系统、碳减排等议题上的规则输出能力,也推动了国际能源治理朝着中国方案倾斜。
对中国企业而言,三项新标准的落地为加速国际化提供了便利。按照IEC认证的产品可直接获得认可,减少重复测试和认证环节。例如,阳光电源因此顺利进入欧洲E.ON主干电网供应链,整体认证时长减少了30%,海外认证费用也由百万元降至约60万,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门槛显著下降。
另一方面,标准带来的门槛提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以《电池故障的环境影响评估》为例,其要求每兆瓦时储能设备至少配备15公斤以上重金属吸附装置,这意味着不少企业将面临更高的环保和工程成本。2024年,国内储能企业数量已从高峰期的两千余家缩减至八百多家,行业集中度(CR10)超过65%,预计随着新标准逐步实施,这一趋势还将延续。
与此同时,头部企业正凭借研发实力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将新品研发流程与标准的动态响应测试等指标全面对齐,带来的技术进步促使新一代储能系统循环寿命提升到了12000次以上,相比平均水平提升显著。技术门槛的提升和高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加速行业分化,龙头企业有望形成主导地位,而细分赛道的专精特新企业也有更多成长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标准影响力持续增强,欧美等经济体正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壁垒。例如,欧盟近期提出“电池护照”政策,要求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溯源,而目前国内标准在生命周期碳排方面尚有待完善。北美市场对本地化制造比例提出新要求,进一步压缩了国内企业的价格和供应链优势。针对这些新挑战,国内行业亟需加快标准与技术的升级与迭代。
总结
本轮国际标准的出台,是中国储能技术体系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为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争取话语权迈出了坚实一步。这些标准的实施在未来将深刻影响行业格局,短期带动技术提升和出口增长,中期推动产业整合、转型升级,长期则有望重绘全球储能供应链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