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品牌相继布局
Mini LED背光万众瞩目
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0全年彩电平均尺寸为52.4吋,同比19年增长1.5吋,而65吋(英寸)以上彩电产品却占比25%,较19年同期增长了6.5%。
放眼近两年的彩电行业,三星、LG、TCL、创维、飞利浦、长虹等电视品牌巨头都在瞄准中高端大屏电视市场,相继高调推出了Mini LED背光电视,且新品阵容规格都基本锁定在75、85吋乃至更大的屏幕尺寸上,芯片颗数分布从15000到30000颗不等,分区数分布则从250到2500不等。从这一众品牌的排兵布局来看,Mini LED已经覆盖到中大尺寸场景,Mini LED背光显示技术正备受青睐。
小尺寸分区数更少?
大尺寸分区数更多?
从显示技术原理上来说,实现大尺寸屏幕下细腻观影的画质体验感前提是,需要在常规技术操作基础上使用更多的Mini LED灯珠及独立调光区域,因此需要按照小尺寸分区数更少,大尺寸分区数更多的原则。然而,当我们将一众品牌的产品参数排列对比观察的时候发现,各品牌大尺寸产品的分区数并非是按照这一逻辑,甚至同等尺寸下,不同品牌厂商搭载的分区数存在明显差别。具体请看下图:
信息来源高工新型显示及各品牌官网(不完全统计)
看到这里大家就会有疑问,为什么同尺寸的产品分区数却不同,究其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成本及技术实现问题。想要更好的迎合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就需要依靠分区背光来控制黑色画面时背光源的开关状态,分区数越多,意味着生产过程中使用的LED芯片及IC芯片数要更多,设计及制程难度变大,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另外如何在保证低成本的同时将产品做到高分区,既能控本又能满足消费者体验也成为了各大厂商考虑的问题,小尺寸如手机、平板及穿戴设备,其对产品厚度要求轻薄,因此一般都要求达到OD0,分区数较多;而中大尺寸方面无需做OD0,因为单纯从显示效果上看,OD0与OD5两者很难直观感受其差异,但从成本上看两者差异较大,故在中大尺寸上做大OD、低分区更具性价比优势。基于以上情况,各厂商才会根据自身情况推出不同分区数的Mini LED背光产品。
背光分区多少才算合理, 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那么Mini LED背光到底多少分区才算合理,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产品的亮度、厚度和成本要求,接下来小编将从四个方面来为大家进行解析。
尺寸
从材料尺寸来进行分析,如果采用大尺寸PCB板,整机拼接数量少,屏幕模块化差异减小,组装效率相应提高,随之成本就相应减少。
另外就是芯片的尺寸选用,小尺寸芯片(4mil*4mil、4mil*8mil)适用于小电流,一般应用在小尺寸高分区方案;大尺寸芯片(6mil*20mil、10mil*20mil)适用于大尺寸背光方案或高亮少芯片方案。而在Mini LED背光显示技术上,选取的芯片尺寸越小,意味着相同尺寸下容纳的芯片数越多,越能获得更精细的控制调光分区,达到更高的对比度效果,更亮的画面提升,但是成本也就相对高。
PCB层数
不同的应用场景,PCB设计也有不同。
比如在大OD、大尺寸TV应用领域((广告交通、机场、商显等)选择单面铝比较合适,因为工艺简单,成本低。
而中小尺寸、小OD的背光应用领域首选方案一般是使用两层基板,因为两层基板做灯驱合一或灯驱分离的设计,成本也是相对较低。
驱动
从产品驱动方面来看,Mini背光方案设计遵循“低分区少IC,高分区多IC”的原则,同一方案有不同的IC设计选择,其主要取决于OD和功耗。
功耗
从物理角度讲,电流越高,热随之增加,整屏功耗上升,效率就会下降。使用小尺寸芯片并降低驱动电流,相应的通过更精细的背光分区控制来改善整屏画面功耗。
全面发力,解锁mini背光多种玩法
Mini LED背光到底要做到多少分区才算合理,目前没有明确的标准,还是要综合考虑亮度、厚度和成本的问题。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国星RGB超级事业部全面发力,深耕背光应用领域,在内部设立了专业的研发、销售团队以及技术领先的Mini背光车间,目前已经研发推出COB和SMD两条技术路线方案,可为终端客户的需求提供专业定制化的不同解决方案。并且在此基础上,国星RGB也将会持续聚焦Mini LED背光技术方案的优化升级,积极拓宽产品应用领域,致力于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视觉新体验。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