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谁的半年表现更亮眼(以净利润增速与规模双维度观察)
高增速阵营(业绩弹性最强)
泰凌微:净利润预计同比最高,增幅约在三位数区间的顶部,属于样本中最抢眼的一档。
瑞芯微:净利润同比增长显著,位列第一梯队;营收亦同步高增,收入与利润双轮驱动。
炬芯科技、恒玄科技:净利润同比翻番级别,音频/可穿戴/车载等场景渗透率提升带来量利齐升。
规模优势阵营(利润规模最大)
豪威集团:净利润体量居前,增长稳健;汽车、手机等下游头部客户贡献确定性高。
稳健增长阵营
乐鑫科技、全志科技等:营收和利润延续上行,结构优化叠加AI端侧需求扩容,表现扎实。
二、为何这些公司能“涨得快”(三条主因)
需求侧:AIoT进入放量周期
终端扩散更快:除AI手机/PC,AI眼镜、AI玩具、教育与音乐辅学、智慧家居/楼宇、轻工业控制等成为新增量。
行业渗透更深:汽车电子(座舱/视觉/域控周边)、工业视觉、机器人等B端场景带来中高算力与高可靠需求,订单周期更长、单价更高。
供给侧:产品结构升级+AI化渗透
新品更高毛利:多家厂商强调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销售结构优化,毛利与费用率剪刀差拉开,经营杠杆释放。
AI专用硬件加速:NPU、AI ISP、向量指令、microNPU 等下沉到更低功耗/更小封装,端侧推理体验明显改善,促成差异化溢价。
生态与客户:头部客户导入+海外订单回暖
头部消费品牌、车厂与Tier1渗透率提升;海外渠道修复,新老客户共振,单品放量更顺畅。
三、边缘/端侧芯片的产品矩阵突破(按应用与算力带宽梳理)
视觉与多模态方向
代表进展:专用AI ISP + AI Remosaic、4K/超高像素输入、车规与工业级别的可靠性设计。
算力阶梯:从约3 TOPS(可跑至数十亿参数级别轻量模型)到20 TOPS级别(覆盖3B—7B量级LLM/VLM推理),并配套更高带宽DRAM版本满足上下文窗口与多流推理。
典型落地:机器视觉、安防/IPC、机器人、车载环视/行车记录、零售AI相机。
音频/语音交互方向
代表进展:集成高性能Codec的音频处理器、低延迟高音质无线音频SoC、蓝牙音箱/耳机平台的AI化升级。
算法侧:本地唤醒、降噪、回声消除、关键词检测、小模型多轮交互。
典型落地:AI玩具、音乐教育设备、会议/车载免提、家居语音中枢。
低功耗Wi‑Fi/蓝牙MCU + 轻量AI
代表进展:在2.4GHz Wi‑Fi + BLE的MCU上引入向量指令或microNPU(如ARM Ethos-U65),以极低功耗实现人脸检测/识别、语音KWS等边缘推理。
典型指标:0.3 TOPS级别NPU、Wi‑Fi 6 + 双模蓝牙、µA级待机电流,兼顾摄像头/显示(如1080P HMI)。
典型落地:智能家居面板、门锁/门铃、便携视觉传感、穿戴/玩具、轻工业控制。
泛平板/多媒体SoC + NPU
代表进展:大核+小核CPU异构、独显级GPU、3 TOPS NPU,8K解码、双屏独显输出,多接口覆盖教育、商显、轻办公与内容创作。
典型落地:教育平板、工控人机界面、商用看板、轻内容生产终端。
四、公司侧重点一览(按公开信息提炼)
瑞芯微:AI视觉与机器人、工业/汽车持续扩张;3 TOPS—20 TOPS梯度覆盖,叠加AI ISP/Remosaic等专用硬件路径,向中高算力端侧延伸。
乐鑫科技:AI语音/物联MCU路线清晰,ESP32-S3等已在语音唤醒、交互场景规模化,端侧AI收入达到数亿元量级。
炬芯科技:无线音频SoC与AI化并进,低延迟高音质产品需求旺盛,结构优化带动毛利改善。
恒玄科技:TWS/可穿戴/车载音频能力强,凭音频链路与低功耗积累享受AI交互升级的红利。
泰凌微:多模与音频产品线增幅显著;BLE、Matter、Wi‑Fi新品齐发,端侧AI芯片已量产,海外业务提升带来增量。
豪威集团:图像传感器在车载、运动相机、旗舰手机渗透增强,规模与客户结构优势稳固。
全志科技:面向泛平板/多媒体与智能视觉,CPU+GPU+NPU“三栈”升级,接口/编解码规格拉满,适配教育/商显/工控HMI。
博通集成:Wi‑Fi 6 MCU内置microNPU,主打低功耗+边缘视觉/人脸识别,适合小型化、低功耗终端。
五、海外大厂动向与对国内的映射
高通:AI手机SoC稳健,IoT收入两位数增长,智能眼镜成亮点;面向工业物联网的新品牌与分档算力边缘AI芯片有望带动下半年出货。
联发科:Q2创单季新高,edge AI与高速联网芯片拉动明显;AI ASIC业务签下多家客户,预计2026年开始形成可观营收,晚些时候或达约10亿美元年收入规模。
启示:海外在智能眼镜、工业边缘、专用ASIC三条线齐头并进,与国内“多场景+多算力梯度”布局高度同频,验证端侧AI长期逻辑。
六、投资与产业判断(供研报与策略参考)
结构性机会优先:优先关注“有明确场景牵引 + 芯片AI化明确 + 客户结构优化”的公司,利润增速相对更具弹性。
看两端:一端是高算力(10–20 TOPS+高带宽)面向工业/车载/视觉机器人;另一端是超低功耗(microNPU/向量指令)面向家居/玩具/穿戴。两端同时扩容,形成“哑铃型”需求。
关注软件栈与生态:端侧模型压缩、量化与工具链(编译器/算子库)决定开发效率与落地速度,是硬件之外的关键胜负手。
渠道与出海:具备海外客户基础与合规交付能力者,增速更具韧性。
七、给产业从业者的落地建议
产品规划:至少准备两档算力SKU(轻量/中高配),覆盖从KWS/人脸检测到轻量多模态与小型LLM的完整谱系。
方案选择:对语音/传感优先考虑集成向量指令或microNPU的低功耗MCU;对视觉/机器人优先考虑带AI ISP与高带宽内存的SoC。
交付节奏:以“样机验证—小批试产—场景调参—量产迭代”的四段式推进,加速模型与硬件的协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