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情资讯>行业新闻

IBM更新量子计算路线图:2029年交付!

2025-6-16 9:44:00
  • 量子计算进入加速发展期,技术突破不断涌现

IBM更新量子计算路线图:2029年交付!

量子计算进入加速发展期,技术突破不断涌现

近年来,全球量子计算领域发展迅猛:无论是前沿技术还是商业产品,均有新突破现身。作为行业“老大哥”之一的IBM,近期发布了最新的量子计算路线图,首次宣布计划在2029年正式交付全球首台大规模容错型量子计算机——IBM Quantum Starling。

与此同时,IBM也公开了两篇关键技术论文,详尽阐述了其在实现大规模容错架构上的技术方法和原理。

IBM 量子计算技术蓝图

近年来,IBM一直稳步按照既定发展路径推动量子计算进展。今年公布的,是自2021年后又一次重磅升级的“路线图”,明确了2025年到2033年以及更远阶段的目标。

据IBM官方强调,目前为止,其量子研发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已如期达成。基于此,公司对下一步发展持续充满信心,并表示:“全球范围内,目前仅有IBM有望在2030年前推动百逻辑量子比特、百万量子门级应用程序真正落地。”

接下来的时间线亮点包括:

2025年:IBM将推出新一代Quantum Loon芯片,该芯片连接能力更强,支持q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理论验证,并引入c-couplers,提升量子比特长距离的耦合性能。

2026年:模块化Kookaburra量子处理器面世,首次支持qLDPC存储、LPU分块处理的单元化扩展,为跨芯片容错奠定基础。

2027年:Cockatoo系统采用L-couplers,实现不同处理器模块间的纠缠连接。这样,不需要制造超大芯片也能规模性扩展。

2028年:Starling平台支持多模块魔法态注入,将容错能力扩展到系统级。

2029年:预计实现1亿量子门操作、200逻辑量子比特的商业Starling系统。

2033年及以后:Starling进一步成为Blue Jay体系基础,未来后者有望突破2000逻辑量子比特、10亿量子门能力。

容错能力: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门槛

量子计算机若想用于复杂、大规模的算法,与经典计算机一样,必须具备高效、可靠的纠错机制。但由于量子信息不可克隆、错误类型繁复且连续,这一难题远非传统技术可比。

举例说,经典纠错通常靠数据冗余来实现,例如用3个比特存1个信息。而在量子世界,因克隆不可行,只能通过量子态编码将信息分布到多个物理量子比特,从而构造“逻辑量子比特”。

另外,经典计算错误类型有限,主要是比特翻转(如 0↔1);而量子错误则分为比特翻转、相位翻转、以及复杂混合型等,且呈连续变化,这极大放大了纠错难度。

因此,要让量子计算机真正实现复杂问题求解,往往每一个逻辑量子比特都需配备数千个物理量子比特,资源消耗巨大,工程实现门槛难以逾越。如何以最少的硬件获得最多的可靠逻辑量子比特,成为行业核心挑战。

IBM的技术攻关与理论创新

据IBM介绍,实现高效容错量子计算,取决于编码方式与硬件架构配合设计。他们在最新论文中提出大型可靠系统的六项标准:

容错性:逻辑错误须充分压制,确保算法有效运行。

可寻址性:每个逻辑量子比特在计算过程中均能单独操作和测量。

通用性:可对逻辑量子比特施加通用量子指令。

自适应性:核心测量结果可实时反馈、动态调整后续指令。

模块化:架构便于分块,并能通过量子链路灵活组装。

高效性:执行实际算法时物理资源消耗可控。

针对这些难点,IBM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型qLDPC纠错码架构

IBM采用基于“双变量多项式”构建的自行车码(bivariate bicycle codes),灵活支持长距离连接、模块化部署,并提升错误抑制阈值。

典型代表有Gross码和Two-Gross码。Gross码以更少物理资源编码12个逻辑量子比特,适合中规模任务,强调资源经济性;Two-Gross码则通过提升物理比特数进一步压低错误率,更适合大规模、高可靠性运算场景。

2. 容错资源优化方法

为减轻资源压力,IBM提出了“调节逻辑算符(Gauging Logical Operators)”和“分层存储器架构(Hierarchical Memories)”的低开销容错框架。通过动态选择控制算符与局部化分步解码,大幅降低总体物理资源和解码计算量。

此外,针对qLDPC码设计和解码算法效率持续改进,并提出拓扑码在不均匀噪声下的新型容错优化方案。

3. 并行化扩展,提升魔法态注入效率

IBM还探索了逻辑测量的并行加速与桥接码(Bridging Codes)应用,有效降低多处理器间纠缠开销。同时引入魔法态喷泉(Magic State Fountain)等省资源T门生成策略,为商用系统节约关键资源。

商业化落地步伐加快

不止IBM,国内外量子产业链企业与科研机构同样动作频频:

中国本源量子于今年5月正式发布支持500+量子比特的“本源天机4.0”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标志国内已实现工程化、可批量生产能力。本源天机4.0提供端到端软硬件生态,强化了对量子芯片高效精控和精准数据读写能力,显著缩短开发和交付周期。

美国D-Wave在5月推出最新一代Advantage2退火型量子系统,系统采用全新拓扑架构和更高的量子比特连通性,能源效率提升40%,噪声能耗显著下降,为优化类、材料模拟及AI等场景创造新可能。

量旋科技则在今年深圳国际AI展亮相多款创新型设备,其中包括便携式量子计算机、“双子座Lab”全栈式平台等,展示了国产超导芯片及配套测控技术的进步。

结语

可见,无论是IBM的整体战略,还是全球同行的集体努力,都在推动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虽然量子商用还需数年甚至更久的积淀,但变革势能与技术突破的速度,正让这一领域的“奇点”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