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9日晚间,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相继发布了有关换股吸收合并的公告。根据披露内容,本次并购中,海光信息的换股定价为143.46元/股,中科曙光为79.26元/股。这起交易不仅是A股市场首例“子公司吞并母公司”的案例,也成为AI芯片领域内国内目前最具规模的并购事件之一,无疑将成为2025年全球半导体并购潮中的又一重要注脚。
全球并购潮现象:AI巨头争夺算力,模拟芯片积极整合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案频繁浮现。以电子发烧友网公布的数据为例,仅AI与模拟芯片领域里,高通并购英国Alphawave、AMD收购Untether AI等事件接连上演。国内方面,除去本次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吸收合并外,国科微收购中芯宁波、南芯科技收购昇生微、晶丰明源并购易冲科技、杰华特收购天易合芯等一系列动作令人瞩目。
这股全球并购热潮背后,既有AI时代算力的激烈竞赛,也有模拟企业自我扩张、打通产业链的主动布局。
以本次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为例,早在5月25日便有相关预告,直到本月双方才公布详细方案。根据公告,海光信息计划以0.5525∶1的换股比例完成对中科曙光的吸收合并,按此计算交易金额高达1159.67亿元。合并完成后,中科曙光将退出A股市场,其资产、债权债务、业务及人员均并入海光信息。
从业务上看,海光信息专攻通用及协处理器(CPU与DCU)研发,并已牢牢占据国内服务器CPU市场53.6%的份额,位居行业首位;GPGPU领域市占率也接近30%,排名第二。中科曙光则是高端计算机、数据中心及智能计算、云计算等领域的佼佼者,今年2月更以“曙光存储集中式全闪”为产品在全球权威测试中斩获第一。
公告显示,截至停牌前,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市值分别为3164亿和906亿元,合并后新公司的市值有望突破4000亿元,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国产AI芯片及服务器企业之一。
国际领域也动作频频。6月9日,高通宣布斥资2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72亿元)收购专注高速连接芯片的英国Alphawave;AMD则通过一系列动作,加速在AI推理、硅光子、机器学习等新赛道扩张,先后并购了Untether AI、Brium和Enosemi等公司。步伐频密的并购不仅体现了国际巨头在技术短板上的补齐意图,也体现了资本市场对AI硬实力升级的强烈共识。
与此同时,国内模拟芯片市场今年亦风起云涌。今年1月南芯科技斥资最多1.6亿元现金收购珠海昇生微,晶丰明源以股份与现金方式32.83亿元并购易冲科技,后者2024年亏损超5亿元。5月,杰华特则通过直接与间接方式,以3.19亿元收购天易合芯超41%股权,加速平台化布局。
核心特征与趋势:AI领域补短板,模拟芯片“聚沙成塔”
纵观上述案例可以发现,无论是AI还是模拟芯片领域,核心目标高度一致——即围绕产业链整合、提升协同优势。不过,因发展阶段与技术门槛各异,二者在具体并购策略和后续融合上显现出不同色彩。
AI产业具备极高的技术复杂性,算法、芯片架构及数据处理三者缺一不可。譬如高通为何看中Alphawave?原因正是Alphawave在高速数据连接领域的领先优势,这对服务高带宽、低延迟等数据中心场景至关重要。AMD则通过并购攻坚AI推理和光子计算等新方向,快速补全自身技术链。
反观海光信息,通过此次并购,得以拓展从上游芯片设计到底层服务器制造,再到算力服务的整个产业闭环。换言之,不仅巩固了其芯片龙头地位,也显著延伸了与智能计算系统、定制整机制造等相关领域的融合能力,让算力产业生态更加完整。
国际巨头往往借助并购快速形成技术壁垒,通过资源整合引领市场格局的演变。集邦咨询预计至2025年,国产AI芯片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至40%,这为本土厂商与国际大厂分庭抗礼埋下伏笔。
相比之下,国内模拟芯片赛道企业多而分散,更注重通过持续并购完善产品线。从TI、ADI等国际头部看,这一行业的领军企业大多依赖“滚雪球”式整合,从单一领域跻身为横跨消费、工业和汽车等多场景的综合性供应商。南芯科技、杰华特等公司均强调被收购企业技术与自身业务深度协同,有望达成链条补强、供应链优化、成本控制的多元目标。
未来展望
在政策利好、技术突进和资本活跃的三重加持下,全球半导体产业加速迈向深度整合格局。平台型企业与垂直一体化巨头将成为主导,中外企业的分化也愈加突出。国内AI及模拟芯片厂商正沿着“以点带面”的整合路径,努力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
伴随着如“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等一系列政策支撑,中国半导体正迎来难得的战略窗口。面对风口,谁能抢先借力并购、补足短板、优化布局,谁就有望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实质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