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伟达的“AI时代之舞”:从AI PC突围到消费市场的回归
在信息时代迈向AI时代的过渡中,英伟达无疑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凭借在AI芯片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公司不仅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之一,还牢牢占据了AI行业“卖铲人”的角色。然而,随着AI行业的高速增长逐渐放缓,加之市场逐步饱和,英伟达的发展也开始显现疲态。面对这些挑战,英伟达试图通过与联发科的合作,推出一系列新产品,为未来的增长寻找突破口。
英伟达的新品布局:从AI PC开始
近期,英伟达与联发科联合开发的首款基于Arm架构的PC芯片NVIDIA N1X曝光,并在性能测试平台Geekbench上出现。然而,从测试结果来看,N1X的表现并不算亮眼:单核得分1169分,多核得分2417分。相比之下,苹果的M4芯片表现远胜一筹,其单核和多核得分分别达到3831分和15044分。即便是基础款的M4芯片,其性能也显著优于N1X。
不过,仔细分析测试数据可以发现,N1X目前仍处于开发早期阶段。测试中,N1X仅启用了双核双线程配置,频率为3.2GHz,这意味着其性能尚未完全释放。相比之下,苹果的M4芯片已经进入成熟商用阶段。因此,当前的跑分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N1X的最终实力。
此外,N1X的目标市场并非苹果的封闭生态,而是Windows on Arm生态,与高通骁龙X系列形成直接竞争。根据规划,英伟达计划在2025年推出N1X,并在四季度实现300万颗芯片的出货量。到2026年,英伟达还将推出更主流的N1版本,预计出货量将达到1300万颗。这表明英伟达对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英伟达与联发科合作推出的另一款产品——AI超级计算机GB10芯片,则表现抢眼,已经获得终端客户的大量追单。GB10结合了英伟达的Blackwell GPU与Grace CPU,支持运行超过2000亿参数的大型语言模型(LLM),并显著提升了AI推理和训练效率。该芯片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有望在下半年实现规模化出货。
英伟达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英伟达在AI PC领域的布局初见成效,但其整体业务仍面临诸多挑战。根据英伟达最新财报显示,尽管营收好于预期,但增速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核心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也显现疲态。与此同时,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英伟达的压力:一方面,客户开始削减数据中心规模;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如英特尔、AMD等也在加速布局AI芯片领域。
此外,技术瓶颈同样是英伟达面临的难题。目前,硅基材料技术已趋近物理极限,进一步提升芯片性能的难度加大。而通过堆积晶体管提升性能的方式,则带来了功耗和散热问题,这些都成为英伟达向上突破的障碍。
英伟达与联发科的合作:如何实现双赢?
英伟达与联发科的合作始于2021年,当时双方便开始讨论基于Chromium和Linux平台的设备开发。如今,联发科在SoC整合能力、低功耗优化经验以及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成为英伟达进军AI PC市场的重要助力。通过联发科的支持,英伟达能够更好地与高通骁龙X系列、英特尔和AMD的x86架构产品展开竞争。
从市场前景来看,AI PC的增长潜力巨大。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数据,2024年全球AI PC出货量预计将达到4800万台,占PC总出货量的18%。到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1亿台,占比升至40%。到2028年,AI PC出货量更是将达到2.05亿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这为英伟达与联发科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于联发科而言,仅N1X芯片一项,若能在2026年实现1300万颗的销量,其营收将达到20亿美元,占其总营收的8%。此外,GB10芯片的推出,不仅能够提升联发科的品牌价值,还能弥补其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短板。
写在最后
英伟达在手机芯片领域的失利,主要源于其早期产品在能效比和系统适配性上的不足。然而,这次与联发科的合作,标志着英伟达重新回归消费电子市场的尝试。尽管当前的重点是AI PC,但未来若想进军更广泛的消费市场,英伟达仍需解决许多技术和生态问题。
无论如何,英伟达的目标已然明确:通过AI PC打开局面,逐步扩展到AI手机、AI平板等领域。未来,英伟达能否借助这些产品实现新的增长,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