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HUD:智能驾驶时代的关键技术和市场新风口
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迎来了规模化上车的高光时刻。HUD作为汽车信息显示的重要技术,正经历从C-HUD到W-HUD,再到AR-HUD的产品形态升级。AR-HUD凭借其大画幅、高清晰度和与实景融合的优势,逐渐成为车企和消费者的首选。
HUD市场现状与AR-HUD的崛起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HUD的整体装载量已达225.6万套,渗透率为14.4%。其中,AR-HUD的装机量增长迅速,占整个HUD市场比例达27.4%。目前,已有36个车企品牌、74款车型实现AR-HUD量产,其中10个车企品牌实现了100%搭载,代表品牌包括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以及部分传统自主车企孵化的新品牌。
预计到2030年,HUD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43.7%,AR-HUD装载量更是有望接近555万辆,成为推动汽车显示系统变革的重要力量。
AR-HUD的技术原理与优势
从技术原理上看,HUD通过光束投射在挡风玻璃上形成虚像,与车外实际环境融为一体。相比C-HUD和W-HUD,AR-HUD具有更大的成像区域、更远的虚像距离,以及更高的显示清晰度。AR-HUD的主要优势包括:
信息丰富:可显示车速、导航、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信息等,满足智能驾驶时代的多样化需求。
安全性提升:驾驶员无需低头查看仪表盘,减少视线转移,提升驾驶安全性。
舒适性增强:与实景融合的显示方式更符合人眼视觉习惯,带来更直观的驾驶体验。
在技术路线方面,目前主流的AR-HUD方案包括TFT、DLP和LCoS三种。其中,LCoS技术因其高分辨率、对比度高、低功耗和小体积等优势,被认为是未来AR-HUD的主流方向。
国内AR-HUD的供应商与代表性方案
随着AR-HUD市场的快速扩张,国内供应链体系逐渐完善,多家企业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华阳多媒体
作为国内HUD领域的龙头企业,华阳多媒体自2012年开始研发HUD产品,推出了多款W-HUD和AR-HUD方案。在2024年上海车展上,华阳展示了基于TFT和LCoS技术的多款AR-HUD产品,包括斜投影、双焦面、裸眼3D等创新方案。其中,基于LCoS技术开发的AR-HUD已在广汽传祺GS8等车型上实现量产。
华为
华为在智能车载光领域持续发力,其AR-HUD产品采用LCoS技术和三色LED光源,支持大视场角(13°×5°)和高分辨率(1920×730)。目前,华为的AR-HUD方案已在问界M9、飞凡R7等车型上量产,并计划在超过20款在研车型中搭载。
合肥疆程
合肥疆程的LCoS AR-HUD解决方案以高视场角(13°×5°)、高对比度(突破2000:1)和低畸变(控制在2%以内)为亮点,提供了色彩还原度高、亮度均匀的显示效果。
泽景
泽景在北京车展上发布了Inno-Vision概念座舱,其同轴双焦面AR-HUD通过特殊光学设计实现了两个不同距离影像的重叠显示,进一步优化了驾驶员的视觉体验。
锐思华创
锐思华创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LBS(激光束扫描)技术的AR-HUD,并创新性地应用多层光波导3D PGU技术,为AR-HUD提供了全新的显示解决方案。
市场趋势与未来展望
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推动下,AR-HUD作为人车交互的重要窗口,与导航、ADAS等系统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当前,AR-HUD的搭载率在高端车型中表现突出,但随着技术成本的降低和供应链的完善,其市场正逐渐向中端车型下沉。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AR-HUD的上车规模已达70.1万辆,搭载量超过10万辆的车企包括问界、极氪和深蓝等。同时,15万到20万价格区间的车型成为搭载AR-HUD的主力军,而40万到60万价格段的车型则凭借问界M9等产品实现了快速增长。
写在最后
AR-HUD作为智能驾驶时代的核心显示技术,不仅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为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竞争点。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AR-HUD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其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在供应链层面,国内企业在AR-HUD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布局已取得显著成果,但面对激烈的竞争,未来的行业格局仍有较大变数。可以预见,AR-HUD将成为智能汽车显示系统的“第一屏”,推动汽车产业迈向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