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近年来,在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国务院连续印发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通知和新政大刀阔斧,从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对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全覆盖”,给予全面支持,而且较以往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升级。
除了政策之外,园区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各大产业园区也为吸引集成电路企业落户、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完善人才、服务配套系统等方面出台了很多具体实施细则。其中,泉州作为地方政府代表之一,为大力发展半导体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全力加快建设泉州芯谷。
新形势下,地方半导体产业应如何发展,已然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为此,如何加快东南区域半导体产业生态圈建设?从“0”到“1”,泉州芯谷如何脱颖而出?对东南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围绕这些话题,8月25日,在第十三期“集微龙门阵”上,以“新形势下,东南半导体产业如何破局发展”为主题,集微网邀请到欢芯鼓伍半导体技术平台创始人、磐允电子科技公司顾问罗仕洲,厦门市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技术市场总监叶念慈,福建富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江霖,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南安分园区管委会主任蔡映辉,以及泉州芯谷晋江分园区常务副主任谢建新,泉州芯谷安溪分园区主任叶政贤进行分析探讨,由集微网执行副总编慕容素娟线上主持。超过17000人次通过爱集微APP、新浪微博、百度视频、西瓜视频、bilibili等渠道观看直播并参与互动。
新形势下,如何加快东南区域半导体产业生态圈建设?
欢芯鼓伍半导体技术平台创始人、磐允电子科技公司顾问罗仕洲:在当前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转变下,中国集成电路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形态。半导体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市场、技术和人才的支持,目前大陆半导体产业有政府的支持和充沛的资金,但在技术的引进和人才的培育上尚有欠缺,需要更进一步。尤其是随着中国大陆在占据越来越大额的半导体市场,人才缺口方面问题也日益显现。
对于东南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有一个相当好的地理优势,就是邻近中国台湾地区,泉州还是当年海上丝路的起点。相对来说,台湾地区拥有齐全的半导体产业链,也在全球产业链中是重要一环。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两岸能够完美结合,东南地区将已有的政府、市场、资金的资源和台湾地区的成熟技术和人才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内部力量和外部资源的有效对接,将是东南地区半导体产业破局的重要一步。
在东南半导体产业圈中,以泉州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为例,现在已经形成安溪分园区、南安分园区以及晋江分园区三大区块,每个部分都有相对清晰的产业规划,那么产业链如何在此基础上可以准确地抓住各自的重点来发挥特长就尤为总要。
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关键。这需要很多资源的被整合,这其中平台就很重要。而东南地区靠近台湾,两岸之间的互动其实相当多,如何将两岸资源有效对接,让台湾地区有效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可以引入,在操作层面上,需要有一个互信的平台在中间起到桥梁的作用。
对于东南地区来说,在兼具地理和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再结合一个好的平台,推进两岸半导体产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对接,相信对于产业破局会起到良好的正面推动作用。
厦门市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技术市场总监叶念慈:从以前台湾和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无锡发展状况来看,最重要的是让产业群聚化。产业群聚化比较符合半导体制造的需求,会带来非常多的好处,能够打通整个产业链,这样整体的运行效率才能够大幅提升。这种产业群聚化要想实现最重要的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资本要比较集中,另外一个是人才优势。
从台湾的经验上来看,台湾最重要的两个基地,一个是在新竹,一个是在台南。除了地方产业的群聚以外,另外在学校人才上面的输送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新竹有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的支持,在台南有成功大学的支持,所以整体的运行有着人才的输送。
但是在大陆,人才方面的输送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有非常大的流动性。关于这方面社会上讨论也是非常多,最主要还是房价的问题或是子女就学的问题,这是阻碍人才交流的最重要问题。
另外一方面,三安光电特别需要第三代半导体制造行业的人才,但这方面人才非常稀少,这不只是大陆的难题,甚至台湾以及全世界现在都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制造人才的培养,这需要非常专业材料背景,包括物和理化学等。
三安最关注的是如何把公司的整体资源整合化,再加上对半导体制造行业人才梯度的培养。目前福建最需要的是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模式,因为如果现在再去追赶已经成熟的产业园区模式已经很困难,所以除了人才培养,更重要的是做特色半导体的产业化,然后再把配套的产业链补齐。
福建富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江霖: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北上广深、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半导体产业较早,因此能吸引到更多年轻人就业。相对而言,厦门和泉州的半导体产业布局较慢,在吸引年轻人这方面优势较弱。
对于园区来说,人才的扎根非常重要。以台湾工研院为例,其成立于1973年,紧邻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自诞生其就与产业界紧密互动和交流,已经成为台湾新技术、新产品最重要的研发地。由于工研院鼓励科技人员自己创业,因此诞生了大批诸如台积电张忠谋、联华电子曹兴城等产业领军人物。截至目前,从工研院出来创业的大概有2万人左右,遍布在新竹科学园区内的高科技企业内。
台湾许多创新研发都来自工研院与产业界的联手合作。因此借鉴台湾工研院的发展模式,福建发展半导体产业也可以在园区内成立一个研究院或者研究所,培养一批产业需要的人才,然后再投入到企业中去,这样既能留住人才,也能形成产业的聚落。
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南安分园区管委会主任蔡映辉:泉州芯谷可以说是“万里长征,才起半步”,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但是我们很想把这个事做好。我个人认为人才比招商更重要,比较关注人才的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搭建什么样的平台吸引退休的、能够发挥大作用的半导体前辈?让他们既能实现养老又能将专业贡献到底,为东南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二是如何吸引半导体技术人才?厦门和泉州的区位很好,但是半导体的发展却不及武汉、安徽、重庆、成都、西安等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他们技术人才多,高校密集。而要吸引技术人才的关键在于吸引其配偶、孩子。孩子会涉及到教育问题,所以园区的发展要提供优质、普惠的教育。
三是半导体人才如何培养?泉州芯谷计划用半年的时间对接厦门、泉州的高校,用明年一年的时间对接福建省内所有的高校。除了专业的半导体人才外,相关的机械、材料、化工等专业人才也可来泉州芯谷发展。另外,园区出台了相应的半导体产业技术人才全过程引进计划,即芯谷可以给高校提供高通等补助让大一的学生来芯谷实习。
四是如何培养半导体的产业功能?除了人才外,我们还非常需要产业功能。封装、测试等环节的工作,人才加以培训就可上岗,因此建立集成电路职业学校要迫切提上日程。
东南半导体不缺资金和区位,如果能够通过几年的时间完善上述4个问题,便可加快半导体产业生态圈的建设,而泉州短时间发展的重点在于制造和终端。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