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的太多……

2017-6-13 22:29:00
  • 深圳人: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的太多……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from 《培根-论读书》

联合国曾对世界500强企业家读书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0.5本,相差100倍。当然现在有所改观,比如,中国人均纸质阅读量由原来一本,提升到了4.65本。而深圳人不过在6本多一点。与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少得可怜。

企业家往往是读书的带头者,比如,美国首富比尔盖茨每年读50本书;亚马逊CEO贝索斯的长期思维,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他所阅读的书。他是一个绝对的阅读狂热爱好者,每个月至少会买10本书;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作为一个学商科和物理学博士,他被称为21世纪的爱迪生,他让历史快进了100年。阅读让他终生受益:曾用3天时间学完了其他人6个月的课程《BASIC汇编语言教学手册》,12岁就设计出游戏软件Blastar(炸弹),当时南非《个人计算机和办公技术》杂志给了这个12岁孩子五百美金,他的设计灵感就源于书里的太空场景。

据他弟弟金博尔马斯克介绍,自青少年时代起,埃隆·马斯克就开始每天阅读不同学科的2本书。相比较而言,如果你一个月读一本书,马斯克的阅读量是你的60倍。

2015年他曾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与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和比尔盖茨的对话中说:人们总是有自我的局限,这个局限是你有多大的意愿和能力去学习,读书就是很好的教育,是冲破这个局限的很好的方法。我觉得读书要比谈话更好,有时间跟人家闲聊的话还不如读读书,尤其是读书我现在的速度基本上是一目千行,再发展下去可以一目万行了,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很爱读书,但是在大学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不读教科书,我读的都是其它方面的书;

当然,还有:日本首富创业之前曾在生病的两年间读了4000本书,据说现在每年读2000本书。2017年孙正义投资的总部位于英国的半导体巨头ARM要落户深圳了!

軟銀集團董事長及總裁孫正義致辭 張聰 攝

软银集团董事长及总裁孙正义致辞 香港文汇报张聪摄

深圳的企业家不仅看书,而且写书、送书。比如马化腾,一家市值超过深圳GDP的创始人这三年时间在干什么?除演讲、工作之余开始写书:《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分享经济》《数字经济》。任正非在接受媒体时就直言:我实际上是个宅男 下班就回家读书。甚至有他自已的心得:“我认为学习不要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反而懂得不深不透,我认为要读书破万遍……”近期,华为与地方政府合作,送两了两本书,一本是《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另一本是《枪林弹雨中成长》……另外一个人是王石:哈佛留学每晚读书到三点,只能通过较大的阅读量来弥补听力、口语的缺陷。自已也曾出版《道路与梦想》《徘徊的灵魂》《让灵魂跟上脚步》、《大道当然》……王石表示:“作为万科的董事长,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接受新的观念、学习新的方法,才能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不被淘汰。就像登山一样,读书也是一种生活状态。

但这远远不够,当遇到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你的问题是什么?

杨绛曾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的太多!

深圳人难道不是吗?

深圳梦(ID:szeverything)综合自杨绛、衷曲无闻(ID:zhongquwuwen)及网络

01

有一个人十分崇拜杨绛。高中快毕业的时候,他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对他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

杨绛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句子外,杨绛的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其实是对大部分人的精神苦恼的最简洁而朴素的概括。

要么多读书,要么少想点乱七八糟的东西,其实这两点都是十分困难的。

那么多科学家宁愿孤独终老,一生孑然,大概真如牛顿所说,科学其实远比任何东西都风骚,玩科学比玩什么爽得多。

总觉得杨绛先生是在骂我们这种不读书、没干货、逮着死人塌房子的时候就可劲蹭热点、想红想疯了的人。

换句话说,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但给去世的作家点的蜡烛太多。

既然书读的少,我们就从杨绛先生生前的语录中,汲取力量和营养吧。

1.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2.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3.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4.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5.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6.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7.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02

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为8.4本,日本18本,美国25本。(以纸质书为准)

在以色列,人均年阅读量是57本书,中国人仅为4本多一点,甚至有人一年都读不上一本书(2016年中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报纸阅读量为44.66期(份),期刊阅读量为3.44期(份))。常在飞机上看到老外看书,而中国乘客往往在睡觉、看电视或电影。

而深圳呢?去年R&D,即研发投入占整个GDP的比重达到4%,已经接近科技强国以色列、韩国水平。而全国平均比重是2%。但是深圳的人均年阅读量是多少呢?据官言统计2015年数据:深圳人均年阅读量为6.8本书,与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深圳全民阅读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不含深圳居民人均年阅读电子图书10.42本)。

2016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发布,深圳仅排第四

(人均在读,只是针对在读,应该不计全体市民)

德国的产品让世界服气,产品来自科技,科技来自读书。在德国的大街上,每个人的腋下都夹着一本书,目光祥和,举止优雅,慢悠悠行走的,既有白发老者,又有高挑美女,还有身着蓝色工装的技工。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当然,这可能是我们在填鸭式的学习生涯中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造成了看书乐趣大减,人均阅读量垫底的囧状。

我们的教育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再好吃的东西,天天逼着人吃,总有人会厌食。

在学校里,学生被逼迫着功利性读书,就像等待园丁浇水的树苗,而非自己汲取水分,更严重的是对待知识不加辨别照单收下。

读书能让你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渺小,让你在思考过程中体会到由心的孤独却不会寂寞。

一帮人出去旅游,大多数人的感受是,“这座山真他妈的高”“这块石头真他妈的丑”“爬山真他妈的累”。

只有少数人眼中看到,这座山巍峨雄伟,怪不得能成为皇族祭天之地,这块石头的形成,是经过地质运动和风沙侵蚀的结晶,爬山的路,经过无数历史人物踩踏,果然不虚此行。

读书和旅行一样,是灵魂在别处的一次对话。就算读得到后来,看天还是天,看水还是水,看沙县还是沙县,看拉面还是拉面,我们却可以构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它可以在清廉的环境中安静生长而不沾染一丝铜臭,也可以在铺满黄金与钻石的旷野里绽放最炫目的光彩。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他积累的阅历是有限的,特别是当他资本不足、缺乏人脉的阶段。如果有位阅历丰富的长者,可以适时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予以点拨,是会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有利的影响。

这样的长者,也可以以书籍的方式存在。好的书籍是前人阅历经验结论的精华,而很多事情其本质是类似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所以多读书特别是史书是有益处的。

这句话指出了某种解决空想的方式,即是开卷有益。毕竟人会受到有限阅历的限制,想再多遍想再久,也有疏忽遗漏的方面,而阅读恰好可以弥补阅历不足的方面。

这句话其实用孔子的话说,无非就是“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白话版。

03

蔡康永说过这样一段话:

为什么我常鼓励大家读书?因为我们的人生非常有限,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经验,看到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一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人生长什么样子,就会培养出一种抽离的能力。

培养抽离的能力,能够让我们跳脱当下的痛苦跟挫折,比较容易面对失败。这个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靠着我们不断去摸索别人的人生,累积到足够的信心,知道世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活着,还有无数活的可能。

关于曾国藩,小学老师讲过一个笑话,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一个小偷就在他家门外墙角等着。本想等着他入睡以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那篇短短的文章他始终没有背下来,最后小偷忍无可忍,觉得自己都能背下来了,于是从门外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

当年老师讲笑话,结语是曾国藩虽然笨,可他勤奋好学,终成一代名臣。然而,如果你读过《曾国藩家书》,你会了解到,这个清朝晚期的中兴名臣,居然曾因打了败仗而两次跳河自杀,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都会遭遇挫折,熬不过就是人生的无底洞,撑过去了,就是人生的成人礼。

读《林肯传》,你可以读到林肯曾经因事业崩塌,负债累累而精神崩溃,他深爱的女人在他们无比幸福时死去,他的孩子在南北战争时期夭折,他在战争中几次兵败如山倒却最终经历万险而获得胜利……那是一颗经历过怎样折磨的心和一种怎样的毅力,相比你的那些小情小绪,足以给你莫大的精神支撑。

同样的,《邓小平时代》里,邓小平三起三落,他的孩子在“十年”中被折磨得跳楼自杀,摔成半身残废,卓琳哭了一天一夜。邓小平凝重的一根烟一根烟的抽下去,那是一种怎样的痛。可他却忍耐着这些屈辱,重新起来,并且在70岁以后改变了整个中国。

再读《王阳明大传》,他被庭杖得血肉模糊,然后被贬到荒蛮的贵州龙场,而且一路被追杀,却在龙场悟道并且成为明朝后中国最伟大的圣人,提出了“知行合一”,开创了一派哲学,深化了道德意识得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它能让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这个世界。你憋在心里的情感,竟然有个人替你说出来了,这个世界上两个灵魂竟然透过书籍交谈,于是你觉得无处可说的挫败和孤独又减轻了一分。

哪有人生不经历钻心的疼痛,哪有人生不需要跨过一道有一道的坎,你能做的无非是带着一颗伤痛的心,依然坚定的去追逐理想,并且坚信,一切都会过去。

04

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

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不懂得日月星宿,也不懂得世事人情。他们做的事,干的活,都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个人独特的气质也慢慢的培养出来,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正如周国平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当然,我们读书还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书中不仅有黄金屋、颜如玉,还有恶魔果实和葵花宝典。读完“你不得不读的50本书”,“改变你一生的100本书”,“让你相见恨晚的20本书”,不仅可以智力爆发三天过雅思五天GRE,还能商业思维顿开,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那些读了几本破书夸夸其谈的人,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说着别人的故事,注定一辈子是loser。

阅读的意义。本来就没法一字一句都记住,但是不能让语言只苍白得剩下类似‘2333’‘你这磨人的小妖精’这样的网络语。

要能出说温柔绵长的话来,有人生的体验,有生活的尝试,要记得“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要记得“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05

放到现在,这样的告诫其实更有意义。信息膨胀和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喜欢用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去看一本好书变得更加困难。而碎片化阅读对于系统提升思维能力几乎无益。真正的有所建树,或者说明白的人,他/她一定会通过系统阅读,读好书,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架构,培养自己的品性,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