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相降压-升压负压轨设计指南(基于 Silent Switcher 3 思路的实现)
下面给出一份面向工程实践的、可复用的负电压轨设计指南。内容聚焦于在反相降压-升压(IBB)拓扑中应用高速、低噪声的单芯片降压器件思路(以具备 Silent Switcher 3 类特性的器件为代表),并通过器件选型、环路与磁性件设计、低频噪声优化以及验证方法,构建满足严苛瞬态与噪声指标的紧凑方案。本文为原创技术整理,避免引用品牌文案与图文表格,侧重可操作的设计步骤与要点。
1. 背景与目标
负电压轨应用广泛:如信号链驱动(DAC/ADC 驱动器)、显示与 RF 功放偏置、成像与光电器件偏置、ATE 真 0 V 输出偏置等。
关键痛点:
低频噪声敏感(从开关频率一直到极低频段,甚至 0.1 Hz 附近)
负载瞬态要求苛刻(峰峰值容差小)
空间受限(高度与面积)
不希望依赖后置 LDO(效率/体积受损)
设计思路:使用具备高速开关与宽环路带宽的低噪声单芯片降压器件,在 IBB 拓扑下生成负压轨;通过磁性件与频率协同优化,兼顾低频噪声、瞬态和效率。
目标规格(示例场景):
VIN = 5 V,VOUT = –5 V,IOUT,max = 1 A
负载阶跃:0.5 A ↔ 1 A
高度限制:≤ 2 mm,方案面积尽量小
瞬态峰峰值:≤ 40 mV(后续收紧至 ≤ 35 mV)
10 Hz–1 MHz 积分噪声:≤ 25 μV rms(后续收紧至 ≤ 20 μV rms)
满载效率:≈ 90%
提示与注意:
IBB 中控制器的参考电位为 –VOUT,而非 GND。对外部 EN/SYNC 等控制信号需做电平与参考点适配。
最大输出电压需按器件耐压与参考点关系重新评估(器件内部额定电压相对其参考引脚)。
2. 拓扑与接口要点
拓扑:将单芯片降压器件以反相方式配置为 IBB,半桥结构简单直接。
参考点迁移:器件的“地”在电路中等效于 –VOUT,涉及量测与外部 IO 的参考点统一。
外部接口:
EN/UVLO、SYNC/MODE 等脚位需要电平转换或光耦/小信号 MOS 管实现参考点搬移。
同步时钟若来自系统地参考域,亦需隔离/平移。
3. 电感与开关频率的协同设计
目标:在 2 mm 高度内尽可能缩小电感封装尺寸,同时满足电流能力与效率目标。
电感电流估算(满载近似,便于初筛):
IBB 平均电感电流 IL 是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和(不同于 Buck),在负载变化下输入电流会变,使电感选择更保守。
设效率 n≈0.9、交流电感纹波比约 40%,据示例规格可得 IL≈2.1 A,峰值 IPEAK≈2.5 A。
选型规则:
IRMS 额定值 ≥ 平均电感电流
ISAT(以电感下降 10% 对应电流为参考)≥ 峰值电感电流
兼顾封装高度与面积,优先超低损耗屏蔽型系列
频率-电感扫描法:
在候选电感值(如 2.2 μH、1.5 μH)与多组开关频率区间下测试满载效率,寻找“在尽可能高的频率仍能达到目标效率”的组合,以减小电感/电容体积。
示例最佳组合:L=1.5 μH、FSW≈2.2 MHz,满载效率≈90%。
实务小贴士:
高频下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权衡明显,具备快速栅极驱动与低结电容的器件能显著缓和效率下滑。
封装高度被卡死时,优先找“低直流电阻+高 Q”的薄型电感系列。
4. 大容量输出电容的体积与瞬态兼顾
目标:在高度受限与面积受限条件下,满足 0.5 A/μs 级别阶跃时的 VOUT 峰峰值限制,并尽量减少数量。
选择策略:
先锁定可用的薄型封装(如 0805)、额定电压与 DC 偏压下的有效电容量曲线,选“降额后容量最大”的系列/型号。
多并联小封装 MLCC,可获得更低 ESL/ESR 与更佳分布。
实证优化流程:
初始装配“远大于需求”的电容数量以确保稳定性与裕度(例如先并 10 颗 22 μF)。
在相位裕度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减少数量,直到刚好满足峰峰值指标(如 40 mV)。
同步做环路 bode 测试,确保相位裕度≥45°、增益裕度≥8 dB。
示例结果:
7×22 μF 0805 并联,在 0.5 A ↔ 1 A、0.5 A/μs 阶跃下,VOUT p–p≈36 mV,满足 ≤40 mV。
1 A 负载下 bode:带宽≈103 kHz,相位裕度≈53°,增益裕度≈8.2 dB。
5. 低频噪声测量方法与对比参考
关注频段:10 Hz–1 MHz,积分噪声指标以 μV rms 计。
测试配置:
低噪声前置放大器 + 频谱分析仪
测试治具注意屏蔽、接地与参考点一致性(–VOUT 参考)
输出端 RC 测试点布线尽量短并减小环路
示例结果:积分噪声≈22 μV rms,明显优于常见同类器件在相同磁性件与频率条件下的水平。
实践建议:
低频段的噪声改进更依赖环路带宽和功率级噪声源本底,盲目加后级 LDO 往往牺牲效率与体积,不如先把功率级做到“本征低噪声”。
6. 提升环路带宽:右半平面零点(RHPZ)迁移
问题根源:IBB 的 RHPZ 会引入“增益上扬 + 相位延迟”,限制带宽、恶化瞬态/噪声。
关键关系(定性):
RHPZ 频率与电感 L 成反比,L 越小,RHPZ 越高,有利于提升环路交越频率。
操作路径:
将 L 从 1.5 μH 降至 1.0 μH,同时把 FSW 提升到约 3.3 MHz,以维持相似电感纹波占比并将 RHPZ 推高。
具备最高 6 MHz 级开关能力的器件可从容实现该频点。
重新补偿以恢复/优化相位裕度。
示例结果:
RHPZ 位置上移,bode 带宽由 ≈103 kHz 提升至 ≈123 kHz(约 +20%)
相位裕度≈54°、增益裕度≈9.8 dB
负载瞬态峰峰值由 36 mV 降至 30 mV
10 Hz–1 MHz 积分噪声降至 ≈18.9 μV rms,满足更严 20 μV rms 目标
效率在高频下略降,满载≈89.5%,若效率不是一票否决项则可接受
经验总结:
“减 L + 升 FSW + 重补偿”是 IBB 提速的有效手段;但需关注发热、EMI、效率与封装极限的平衡。
若需进一步加速,可结合更优走线/回路面积最小化与更低 ESL/ESR 的输出网络。
7. 实施细节与调试清单
PCB 与走线
优先最小化热环路与开关电流环路;将 VIN 去耦、开关节点、肖特基(若用)与电感闭合环路做最小化。
反馈分压与补偿网络走“干净地”,远离 SW 节点;参考点使用 –VOUT 域。
多点星形回地策略在 –VOUT 参考下重新定义,避免测试/控制域与功率域互扰。
补偿与环路验证
分别在 0.5 A、1 A 负载点测试 bode,确保跨负载稳定相位裕度≥45°。
交越频率一般控制在 RHPZ 充分之外,避免“吃相位”过多。
瞬态与噪声
负载阶跃用高带宽电子负载或快速切换网络,控制上升/下降沿与摆率一致。
噪声测试治具单独制作,短线、屏蔽、低噪声放大器,重复性验证。
可靠性与边界
校核器件最大额定电压相对于其参考脚的应力余量。
温升:在最高环境温度下测 FSW=3.3 MHz 工况的核心器件与电感温升。
扩展:若需同步时钟,先做电平转换的基线验证,再接入系统时钟。
8. 取舍与决策
若优先级是“极低低频噪声 + 快瞬态 + 最小体积”,可接受少许效率牺牲,则选择更高 FSW、较小 L,并精细化补偿。
若效率更重要,可适度回退 FSW、放大 L,并视情况增加少量输出电容以守住瞬态指标。
无后置 LDO 是主要优势之一;只有在系统级噪声预算仍超标时,才考虑小压差、低噪声 LDO 作为点状微调。
9. 结语
通过将高速、低噪声特性的单芯片降压器件以 IBB 方式使用,并结合“电感-频率”协同和 RHPZ 迁移策略,可在极为紧凑的尺寸内达成:
低频积分噪声优于 20–25 μV rms 级
0.5 A/μs 负载阶跃下的 VOUT 峰峰值 ≤ 30–40 mV
维持接近 90% 的满载效率(频率提高时略降)
核心在于:参考点正确处理、磁性件和频率的配平、环路补偿的实证迭代、以及严谨的噪声与瞬态测量。按本文步骤推进,可为后续不同电压/电流等级的负压轨设计提供稳固的范式。